HAUWAI 发表于 2015-5-8 12:04
下圖 CD 音效的動態一流,有迫力,有如在現場感覺,音色又靚。當年曾現場聽 Kurt Masur 指揮德國 Leipzig ...
美國 RCA 在 1954年2、3月先後在波士頓及芝加哥音樂廳試錄雙聲道錄音,用 RT-21 1/4" 15 ips 開盤式錄音器材,是為後來發燒友趨之若騖的 Living Stereo 的誕生,它的早版黑膠大部分被視為天碟。當年黑膠未有生產雙聲道唱片,在 1955年市場有 1/4" 7.5 ips 雙聲道開盤機上市,RCA 始首次發行 Stereo Orthophonic 開卷式錄音帶。遲至 1958年藉著西電開發的技術,始首次發行雙聲道黑膠,是為 Living Stereo 黑膠面世的里程碑。
				
			
		RCA 在八十年代中開始以 Red Seal 或 Gold Seal 發行 Living Stereo 錄音的 CD 版本 , 當年在香港主要售賣美國版,小弟買了不少,可是聲音又硬又乾或濛,乏善可陳。至九十年代初,RCA 以 Living Stereo 原製作人 John Pfeiffer 重新編製該系列錄音再重出 CD, 並以原黑膠封套印刷 CD 封面,幾年間陸續推出 Living Stereo 一系列錄音,該批 CD 基本上極少濾音或人為加減某些頻段,比八十年代的好聲得多。稍後日本有出相若版本,聲音比較硬。近年,我又買入八十年代的日本 Red Seal 版,雖沒有八十年代美版或九十年代 Living Stereo 日版那般硬聲,但是泛音、空氣感、堂音及細節均不及九十年代 Living Stereo 美版。需知道,Living Stereo 錄音最殺食是堂音和空間感,此之謂 Living 也。
上圖的 Gilels 彈柴記第一鋼協及 Reiner 指胡桃夾子,是去年在旺角信和中心買的,二百多元,是1997年出版,是 Living Stereo 美版的頭版。 Living Stereo 美版大部分在1990-95年出版,此碟是比較遲的一批。
柴記第一鋼協音效一般,胡桃夾子的好得多,特別是 Tea: Chinese Dance 一段,double bass 超低頻洶湧而至, 短笛和三角鐵的高頻又上得盡,兩極延伸大對比,非常 hi fi,達示範級, 高低頻同時伸延得盡和份量足夠,音響才算夠班。				
			
		Living Stereo 美版CD,在出版時母帶已有四十年歷史。RCA 在封套提及,母帶有氧化、損壞、老化等殘缺問題。在聲音方面,它的細節是不及 七十年代 Philips 、DG 或 EMI 模擬錄音的豐富,相比起來,前者聲音難免有歲月摧殘之感,後者的頭版 CD 音源則是只放置了十年的母帶,磁帶質素亦較佳。				
			
		上圖 CD 第十八段胡桃夾子 Final Waltz 是另一示範樂段,可體會到 RCA 所說的保留原錄音的全頻及動態。聽來的感覺是樂器音色和空間感自然,動感和爆棚的場面從容而無壓縮。特別是其中的低音鼓 (bass drum), 38 Hz 的音頻,如現場般有一股具靭力的暗勁,這件樂器是管弦樂團之中音頻最低的,使用 Rogers LS3/5A 或其他細揚聲器、古董未經改裝號角加 15吋低音盆揚聲器,使用未經改裝的馬蘭士七前置等系統者,是聽不到上述低音鼓的。至於天朗西敏寺揚聲器,其低頻規格可至三十多 Hz, 但沒有說明 負? dB, 有待驗證。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13 07:20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5-11 09:39
上圖 CD 第十八段胡桃夾子 Final Waltz 是另一示範樂段,可體會到 RCA 所說的保留原錄音的全頻及動態。聽來 ...
初入門聽古典音樂的人,若不懂買甚麼好聽的 CD 的話,最有保障是買 Karajan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的錄音,錯不了。因此即使不常聽古典的發燒友,總會有一兩張 Karajan 的 CD。在1982年第一次試製 CD 的測試品, 便是以 Karajan 的錄音作音源,制定 CD 碟的播唱時間長度亦是以他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作標準。
Karajan 生前唱片數以百計,他從 1955年開始任職柏林管弦樂團音樂總監,直至1989年去世,共 35 年。他曾替 DG、EMI、 Decca   等大唱片公司錄音,除了合作最多的柏林管弦樂團,還有維也納管弦樂團、倫敦 Philharmonia 等,演錄俱佳的,作品如林,交響樂錄音之中,被奉為天碟的有: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DG 1963年版)
Bruckner 九首交響曲(DG 鳥翼版)
Richard Strauss 死亡與變形 (DG)
Schoenberg Verklorte Nacht 變形之夜 (DG)
Karajan 的最頂峰錄音作品,其實是歌劇,比交響樂高一班,天碟級的例子有:
Wagner Parsifall (DG)
Puccini La Boheme (Decca)
Richard Strauss 玫瑰騎士 (EMI)
Wagner Tristan and Isolde (EMI)
Verdi Don Carlo (EMI)
Karajan 的 DG 錄音西德版 CD,目前還是比較容易買得到的,價格亦平易近人,有正價版 (以黑膠封套為封面)的,有從 1986年開始出版的 Galleria 系列,隨後有平價的 Resonance 系列,並有 1989年出版以他妻子畫作為封面的 100 Masterpiece 系列 (下圖例子)。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12 18:28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5-12 15:27
初入門聽古典音樂的人,若不懂買甚麼好聽的 CD 的話,最有保障是買 Karajan 指揮柏林管弦樂團的錄音,錯 ...
Karajan 演出細膩、一絲不苟、音樂感好、流暢、穩定,不會出甚麼錯。 他的弦樂可奏出如浩瀚大海的境界,例如下圖 CD 的 Sibelius 一曲。該 CD 是正價版,1982年的錄音,1983年出版,CD 碟是頭版,當年可能是與黑膠同時上市。
Karajan 與柏林管弦樂團的錄音早期在西柏林市的耶蘇基督教堂 (Jesus Chris Church) , 七十年代後期轉至該樂團的大本營音樂廳 Philharmonie 製作。所有錄音均由 Karajan 的御用錄音師 Gunter Hermanns 主持。他製作的音效以中庸之道,不誇張,聽感自然,音色中性偏厚,樂器質感細節畢現、但是不會不夠剌激的,而且耐聽又有深度。
隨手聽一下下圖 CD 的 Sibelius Pelleas et Melisande 一曲,已可聽到上述 Karajan 和 Gunter Hermanns 的演錄特色。				
			
		HAUWAI 发表于 2015-5-12 15:31
Karajan 演出細膩、一絲不苟、音樂感好、流暢、穩定,不會出甚麼錯。 他的弦樂可奏出如浩瀚大海的境界 ...
下圖是 Karajan 的其中一張天碟,1974年錄音,1985年西德頭版 CD。
Arnold Schoenberg 是奧地利作曲家,1874年出生,由於是猶太人,在 1934年移民了美國。
CD 的第一首“變形之夜”原作是室樂, 是他的第一首交響詩式室樂, 後來改編成大型弦樂,即此曲。第二首是示範他征服十二律技巧的管弦樂變奏曲。
變形之夜以弦樂為主,奏出森林夜間的悽厲和男女之間的怨戀,弦樂音色厚暖,有肉,質感畢現,泛音與堂音十分之豐富。
變奏曲有比較動感的樂段,除弦樂外,並有木管、敲擊樂及銅管,惟沒有用小號,末段的音樂生猛,爆棚之際,各件樂器各就各位秩序穩定。				
			
		HAUWAI 发表于 2015-5-13 11:13
下圖是 Karajan 的其中一張天碟,1974年錄音,1985年西德頭版 CD。
Arnold Schoenberg 是奧地利 ...
Richard Strauss 的玫瑰騎士歌劇,是熱門的劇目,因為內容具戲劇性,娛樂性豐富,歌手多樣性,有好聽的歌曲,又有悅耳的音樂。
所謂“玫瑰騎士”是古時歐洲人在決定結婚對像時,便聘請"玫瑰騎士”代送上銀玫瑰給女方作訂婚禮物。劇中年青男主角 Octavian 風流多情,誤打誤撞又當上 玫瑰騎士,更與受方發生愛情。
被譽為演錄最好身歷聲錄音有三個版本: 1956年 Karajan EMI, 1959年 Bohm DG 及 1968年 Solti Decca。暫時不談它們的比較,既正談及 Karajan, 介紹一下他的錄音。
該錄音分別有身歷聲版和單聲道版,黑膠和 CD 都有出版兩者, 是分別用不同 take 的錄音作音源。須知道當年是單與雙聲道交替時代,EMI 製作人 Walter Legge 對雙聲道錄音抗拒,所以 EMI 很遲才開始採用雙聲道錄音。他的夫人,女主角 Schwarzkopf 在2001年八十多歲 時還為該單聲道錄音重新編碼出版下圖 CD 。				
			
		HAUWAI 发表于 2015-5-13 19:17
Richard Strauss 的玫瑰騎士歌劇,是熱門的劇目,因為內容具戲劇性,娛樂性豐富,歌手多樣性,有好聽的歌 ...
身歷聲錄音 CD, 全劇一套三張,在 1987年首發,下圖為西德頭版。				
			
		HAUWAI 发表于 2015-5-13 19:17
Richard Strauss 的玫瑰騎士歌劇,是熱門的劇目,因為內容具戲劇性,娛樂性豐富,歌手多樣性,有好聽的歌 ...
身歷聲錄音 CD, 全劇一套三張,在 1987年首發,下圖為西德頭版。				
			
		HAUWAI 发表于 2015-5-13 19:22
身歷聲錄音 CD, 全劇一套三張,在 1987年首發,下圖為西德頭版。
在1956年,Karajan 48歲, 正值盛年,比較他七十、八十年代錄音,聆聽此劇感到他有火氣、有沖勁,音樂的躍動感活潑、有陽光氣息,演奏出劇力,重樂段並有力量感,形成震撼力,例如 CD3 的第九段。此外,在接著的第十段,舞蹈感相當好, 整體演出沒有 Karajan 後期那麼收斂和保守穩重。錄音的音色是厚潤的。
此錄音由 Christopher Parker 在倫敦 Kingsway Hall 製作,監製人是 Walter Legge,可謂唱片界的傳奇人物,容後再談。
再聽 1971-72年EMI 錄音的 華格納 Tristan and Isolde, Karajan 已明顯含蓄了和收斂了,演出肅穆,感情的表達由外轉內。下圖的 CD, 已不是 Walter Legge 監製了,在柏林耶蘇基督教堂錄音,低頻比較肥和濛,整體音效反而不及 1956年的玫瑰騎士。CD 是日本東芝製,在1989年售 12,000日元。				
			
		Karajan 的最佳演出其一之中是在 1951年德國拜萊特音樂節指揮 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歌劇,玫瑰騎士的 Schwarzkopf 女高音與Edelmann 男低音均有同場演出。小弟在八十年代已開始找尋該錄音的 CD,多年來遍尋不獲。昨天偶然搜尋,原來有數間小型公司,包括 NAXOS, 出版了該 CD, 大概是因五十年版權期已過吧!
立即訂了一套(4CD), EMI References 系列,1990年版。				
			
		HAUWAI 发表于 2015-5-14 17:58
Karajan 的最佳演出其一之中是在 1951年德國拜萊特音樂節指揮 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歌劇,玫瑰騎士的 ...
在這里講一下Walter Legge 與 EMI 的故事,他是英國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在 EMI 工作。戰爭結朿後,他從英國出駐維也納,當時德國戰後的演奏家缺乏工作,Legge 給他們提供演錄工作,包括 Furtwrangler 、Karajan 等名家。在 1946年,Legge 找來沒有工作的德國女高音 Elizabeth Schwarzkopf 前來試音,七年後他們結成夫婦。女聲天后 Maria Callas 亦是由 Legge 發掘,她在 1953年簽約 EMI, 從此為樂迷製造了不少瑰寶。到 1954年,由於 Legge 與 倫敦高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管理人員關係不好,因此另起爐灶,自組 Philharmonia 樂團,主要為 EMI 錄音。當初,邀請他的前老闆 Thomas Beecham 指揮,但是 Beecham 不甘工作於前僱員之下,遂另組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同時運作直至現在,該兩樂團大本營現時同用 Royal Festival Hall。
當年 Otto Klemperer 移民美國後,鬱鬱不得志,Legge 把他請來指揮 Philharmonia, 連續多年製作錄音,亦為樂迷締造了大量寶藏。
在 1964年,Legge 與 EMI 管理層不和,毅然離職,並解散他在十年前自己創立的 Philharmonia, 可是該團團員立即重組 New Philharmonia 繼續運作。此後,他再沒有一份固定職業,只給太太的錄音當監製或與她共同教授聲樂大師班。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15 11:40 编辑 
Chico Freeman 的 Spirit Sensitive 是我多年來的爵士樂試音碟,第九首 Carnival ,首段的鋼琴及低音大提琴形造出一個漆黑的空間,一前一後,一左一右,寂靜中兩件樂器輕聲一唱一和,懶洋洋的,隨後 Freeman 吹高音色士風加入,是一把很有感情的聲音,如人聲在傾訴,簧片聲、口水聲帶出強烈的樂器質,泛音 、空氣感、尾音散發於空間。間中打出一兩下敲鈸,金屬聲超高頻滲化開來,是考機的。接著是最要命的鋼片琴,音響系統不好,可變成塑膠聲或木聲,或拮耳難頂(有些 LS3/5A 常犯),要出到準確的鋼片聲兼耐聽才算合格。
該碟第一首 Autumn in New York, ,異於常規,低音大提琴牛筋在左方,下潛低至超低頻,若左耳聽得高頻多,此時正好中和一下。右面是 Freeman 吹色士風,近咪的錄音使質感、口水聲放大,力感亦非同小可,是埋身的過癮享受。
上圖 CD 是 1988年出版的1979年錄音,封套是在加拿大印製,CD 碟是美國 Disctronics 製品。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5-15 14:56 编辑 
HAUWAI 发表于 2015-5-15 10:48
Chico Freeman 的 Spirit Sensitive 是我多年來的爵士樂試音碟,第九首 Carnival ,首段的鋼琴及低音大提 ...
Test				
			
		HAUWAI 发表于 2015-5-15 10:48
Chico Freeman 的 Spirit Sensitive 是我多年來的爵士樂試音碟,第九首 Carnival ,首段的鋼琴及低音大提 ...
Chico Freeman 還有一張靚碟 The Emissary,十二首曲一半是他自己作曲的,都是好聽的音樂。此碟大部分音樂內容氣氛熱鬧,樂聲厚重、實淨、具力量感,有衝擊力,低頻量質亦佳,陽剛氣的風格。
下圖是 1996 年出版的 CD, 美國製碟。
早年的 Spirit Sensitive 則感性一些和音樂的演譯感情豐富,比 The Emissary 陰柔一些。前者的樂器音像鬆化些,泛音、尾音多些,超低頻亦潛得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