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5189|回复: 18
收起左侧

人氣最盛鋼琴家 Horowitz CD與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9 11: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最喜歡的鋼琴家是 Arturo  Michelangeli, 可是在二十紀知名度最高及音樂會票房、唱片銷量最多的是 Vladimir Horowitz, 所以在此先談 Horowitz。當人們談論炙手可熱的郎朗時,總是說他如何如何做到 Horowitz 的多少。其實,郎朗在美國寇蒂斯學院的老師 Gary Graffman 曾師從 Horowitz, 因此郎朗亦可稱得上是 Horowitz 徒孫。  G$ v0 Z: [8 a" k

9 j$ k2 T! }0 @' O2 T. U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聽 Horowitz 的 CD 是“Horowitz atHome” (1986–89 年在他家中錄音) 。從該 CD 中的琴音,可領會到 Horowitz 奏來撲素真摯,心手合一,隨心所欲,訴說衷情。 其中的 Liszt afterSchubert, Stanchen 一曲,不單只令人沉醉,當處於空虛的時候,聆聽此曲就像有知音人慰籍,聽後身心舒暢。曲中 Horowitz 右手彈主音,左手彈和音,但是仍然有輕聲的背景音符伴隨,彷似有三隻手在琴鍵上。
說起這張碟,當年以”正相”聽,覺得不妥,以”反相”聽,初時覺得可以,聽久了,又覺不妥,懷疑此 CD 在製作過程中把”相位”改動了。 . C" m! N4 K# |( q. w/ h8 |8 K

; Z! }8 c' O% `  U5 X 410.jpg
7 K- y% A9 b, y, m3 y, ?圖一: Horowitz at Home 西德版
  e) }9 x8 e4 u0 c: S& o5 B* p  w7 E9 ^6 w) A* [/ H
Horowitz 於 1903 年在俄羅斯基輔出生,隨後移民美國。在 1986 年,他才再次踏足濶別六十年的祖國,歷史性地在莫斯科開音樂會。該場電視直播,全球有數億觀眾,可謂空前。該盛會產生了演錄俱佳的 "Horowitz at Moscow" 現場錄音唱片。
7 |: _3 n  k- j8 X, s! M) g
  Z& R  G. i# n/ m; o  `# G 411.jpg
3 {! \: r6 [: ~2 t2 a圖二: Horowitz at Moscow 西德版+ K% O9 Z4 |: A8 N0 d. h4 L
& N+ [- s! j# h- r3 `
純以音效計,我認為該 CD 是 Horowitz 的最佳,可是有不少發燒友認為 "Horowitz at the MET" 才是最 hi fi 的鋼琴錄音。
+ G% F* i' Q; B* [$ g3 F: O
4 H+ `" B6 s) ^( N 415.jpg ) @# J  g+ e) [: K/ a4 {8 n# _; r
圖二甲:Horowitz at the MET 的美國版(左)與日本天龍虛字版(右)
5 y% P5 _5 d* _$ N6 @4 m) u, N1 P' S; f8 r, U6 C8 E: |5 F
當時在莫斯科,由於社會條件原因,只有小部分門票公開發售,大多數當地音樂家、教授、學生是沒法進場的。 Horowitz 得知此事,特別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安排一場”綵排”招待他們,其實與正式音樂會無異,據現場出席者說,Horowitz 在該場”綵排”的表現比後來的正式音樂會還要好。
7 Z5 Y& W7 B/ Q! z' o( N
" M  \( n" Y; ^1 _在大部分愛樂者心中, Horowitz 是二十世紀最偉大(不是之一)的鋼琴大師,他不單只是普羅聽眾的偶像,也是鋼琴大師和演奏家們的偶像。他的音樂會,門票通常在一小時內售罄,觀眾不獨是來自世界各地,而且很多國際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和教授也會是座上客,得到包括 Rachmaninoff 、 Richter 等的推崇和佩服,Horowitz 名副其實是大師中的大師。 2 s/ h- b2 J: Q: Z: J5 r& }

& A, N. c; k7 z2 H: |4 T* O$ K( j+ u7 d0 EHorowitz 鋼琴技巧一流,任何難度最高的樂曲,在他手中如履平地。他往往加強樂曲中的對比,增加戲劇化效果,更加引人入勝,他又能夠使敲擊器的鋼琴如唱歌般地連音唱出,不是弦樂才可做到的效果啊!這可是與他善用腳踏有很大關係,特別是右腳踏,踏下時,琴的 damping 會失效,尾音延長。下次看錄影碟時,可要留意他的踏腳動作喔!   
/ }4 @& c9 k, u/ Y) o' h
& L: V. G- e7 cHorowitz 年輕時到達美國,以驚人的技巧征服了美國樂壇,隨後,很多時以炫耀超級技巧的曲目演出,令觀眾嘆為觀止。你可以聽一聽他在 1947 年錄音的 Bizet, Variation on a Theme from Carmen (圖三 CD), 他自己編曲,手指如在琴鍵上耍雜技,樂聲如流水行雲,動作超越人類極限。聽後,你說郎朗還差幾多呢!
) p6 P) P1 |. u  f! g( T# V3 [6 H) w
403.jpg ) d& ?# z+ G( \( j% L
圖三: 1940 至 1982年 RCA 錄音,一套十張 CD。上排左二 “Horowitz Encores”含 1947 年錄音的 Bizet, Variationon a Theme from Carmen,上排左一含 1941 年錄音的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conducted by Toscanini,下排左一含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8 U$ X) y7 A/ m2 B. t2 R' Y
. R* s. D- t, |4 o. L7 ~
Horowitz 在三十年代至六十代的主要錄音是 RCA 或 EMI 出版。其實伴隨他的一生,有很多私人錄音,現場偷錄,從電台、電視轉錄,版權失效後轉錄等,其錄音質素参差,在此從略。圖三的”The Original Jacket Collection”Sony/BMG 在 2008年發行,全新或二手貨現在仍容易買得到,在香港 CD 店售四百多港元,在亞馬遜(Amazon) 網站,則百多港元可買到。
% k5 C) i2 i; j! ^. ^% R: q  s3 |# t! p5 E' V
409.jpg
( i/ A! \. g2 e8 n9 R+ {) R6 {3 L圖四: The Original Jacket Collection 10 CD 套裝外盒: U8 z% U: A; L! H* x" X& T
* P- G. X( G" d2 D
該套裝包含多於十張 LP 的曲目,並有十張原装 LP 封套印刷。聲音舒服,而且動態從容,這是難得的,因為我聽過 RCA 早期 CD, 聲音大多數較硬和光輝,再者,此套 CD 的琴音有細節完整的泛音、琴腔聲、錘擊弦線聲、共振板聲等,樣樣有,夫復何求。可試聽其中 Disc 2 的 1981 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錄音的 Rachmaninoff Prelude Op 23 no 5 體會一下。聽過上述套装後,覺得 mono 錄音有時會比 stereo 錄音好。真要多謝製版工程師 Maria Travina 造出如此好聲的再版 CD。
0 k7 H+ \8 d  X. W- D0 q& ~0 A% B* C; F4 `6 W6 X) F: [" c# o! _
把上述套装的 Disc 9 Rachmaninoff piano sonata no 2 比較 RCA 1989 年出版的 ”Horowitz plays Rachmaninoff”(日本 Victor 製碟) 的同一錄音,前者音色温暖豐滿,泛音豐富,琴腔木味濃郁,漸重、漸輕的變化自然,並有現場氣氛﹔後者則錘擊弦線金屬聲多一些,聲音也清晰乾淨一些 (日本聲!)。我是比較喜歡前者的。 & d7 ~" j% k" l- O, V

+ e) [2 ]' c1 p1 Z( l 404.jpg
3 @1 b# R  u& |5 `" s圖五: RCA 發行的”Horowitz plays Rachmaninoff”(含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conducted by Fritz Reiner in 1951)
5 i; x1 l* a9 F& V
0 k0 U! b. b& d. k1 A再以上述 Disc 9 的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conducted by Ormandy 與 RCA 九十年代初出版的 CD (made in USA) ,圖六,的同一錄音比較,後者是較為硬聲及光輝一些。所以早期版 CD 優勝的規律是有例外的。 6 a1 ]4 G( [3 W- k& X# E$ r" k
1 X1 y2 `0 N4 l' q' R7 R- x; V, |8 Q
406.jpg + `: T1 I* g3 A7 N( U
圖六: RCA 發行的”Horowitz,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Ormandy” 4 V6 I/ D& x) p0 i7 Q8 \% u! @# ?

6 {0 d* x) s0 K" IHorowitz 娶了偉大指揮家 Toscanini 的女兒 Wanda 為妻,與岳父多次合作演出,特別是他的首本名戲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及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此二者加上 Liszt piano sonata in B minor,便是很多樂評家公認為他的三大重頭戲。
! n" d8 h0 e* z. G4 H) x6 b, p( N3 b/ v: K! y
由於
Horowitz 演出偏向炫耀技巧,他在藝術方面的水平,每况愈下,至到 1953 年,失去信心,演出走樣。他毅然退出舞台,要靜下思考藝術之路,如何走下去。這樣一退,便是十二年,雖然其間有間歇地錄音出唱片,亦開拓了一些不流行作曲家和曲目,例如著名的“Horowitz plays Clementi”(1955 年) 及”Horowitz plays Scarlatti”(1964 年)。。於1965 年,Horowitz 復出舞台,在紐約 Carnegie Hall 首度開音樂會,一時冠蓋雲集,國際知名音樂家、教授、樂評家盡出,一睹出山的 Horowitz,是龍是蛇? 該場演出,空前成功,Horowitz 不但擺脫了以前炫耀超級技巧的朿縛,亦沒有了刻意斧鑿的痕跡,在藝術演繹方面,更上一層樓,耳目一新,大受歡迎。
; d) f  t# c: A& a( R# H3 a
- K5 D/ P& H7 S 402.jpg 5 s& B: [& f& \' m+ G* l1 k
圖七: 下排左一為 1965年 Horowitz復出音樂會 Carnegie Hall現場錄音,上排右一及中排右二含 Liszt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 U8 _2 R" e. Q: j: U+ E
# h; n6 v5 K; {# G; D! n; g
Horowitz 於 1962 年離開 RCA,與 CBS 簽錄音合約,並合作至 1975 年。圖七其中有 Sony 發行 1962 至 1973年 CBS 錄音,音效中規中矩,作為欣賞音樂,也許值得收藏。
) ^7 l3 H  f9 L; ?( L: y6 u5 T3 Y
5 G9 @) A/ _' |+ K4 @/ m& fHorowitz 在 1965年復出後的十數年,演出及錄音頻繁,穩坐國際一哥地位,雖然間中亦有失手。在1975年,Horwitz 重回 RCA。至到 1983 年,他身心疲累,而且精神繃緊,八十歲的他,時不與我,難以重現年青時的駭人技巧了。他演出重覆走樣,樂迷們失望,但更為他傷心和擔心。Horowitz 再次退出樂壇,休養生息。大多數演奏家會從此消聲匿跡,終老而去。可是 Horowitz 痛定思痛,徹底反省,改造自我,並於两年後復出。此時他的藝術再次昇華、復生,達到另一番新境地。他已完全放下從前包袱,反璞歸真,琴音奏來,撲素真摯,心手合一,隨心所欲。
8 L- _6 b, T/ @- R: }4 s/ u2 ?- l) u3 O. l8 p6 P! ^

' O" p4 Z; r3 I 401.jpg
; o% r8 X; B1 s4 {$ p% K3 V圖 八: 1985 至 1989年的錄音7 l& a8 v5 P; j4 {! l

; j. f0 y8 I4 S4 ?他於 1985 年改與 DG 合作, DG 在1985年發行首張 CD “Horowitz”,有權威樂評家認為是 Horowitz 一生最好的三張唱片之一,其餘兩張為 1930年 Coates 指揮的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及 1941年 其岳父 Toscanini指揮的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圖三)。
* Y. r. {! l7 a8 n- z$ j, [/ ^. I1 S
413.jpg
: }  r# Q  J5 L  @( R# v; X圖九: "Horowitz' 西德版 CD2 _" P5 B3 k! B/ |: _' D

3 O! ?4 R% r- U8 VHorowitz 在 1985 至 1989 年間的錄音見於圖八的 7張 CD 和圖九的 “Horowitz”,從中可意會爐火純青,已臻化境的大師,人生還有憾否?
  K9 ^8 w8 Y1 L7 V3 e
4 T: |8 c2 R/ u) c: t+ s+ s, rHorowitz 年輕時看不起莫扎特的樂曲,在 1985年再次復出後,他不獨在音樂會及唱片中加插莫扎特樂曲,還出版了一張 “Horowitz plays Mozart”, 在意大利米蘭與 Giulini 合作灌錄了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3。其實他當時覺得莫扎特樂曲反璞歸真,並專心鑽研如何演繹。話雖如此,我覺得 Horowitz 始終是 Horowitz,他的莫扎特充滿 Horowitz 性格,個人化甚為明顯。
1 B: F1 v- e3 g5 ~4 h
3 j& r/ h5 O/ m+ I5 ^5 {, |5 V 414.jpg
# E; D5 I: g% m, @圖九甲: "Horowitz plays Mozart" 俗稱德國指環版,有 IFPI, 雖然碟面印刷 "made in W. Germany"
2 c$ I/ f, q; E; a7 j2 z9 z+ l8 G0 C+ L) e0 S- I; i
Horowitz 晚年,八十六歲高齡的他還與 Sony 簽新合約,可惜後來只完成了一張唱片錄音。 Horowitz 在 1989年11月5日不幸心臟病發離世,之前的11月1日還在給 Sony 錄音。四個月後,Sony 出版了它的唯一錄音製作 “The Last Recording”,亦是 Horowitz 精彩之作。此碟錄音的泛音豐富,大量空氣盪漾散發琴音四周,可是中頻厚度稍為不足。. N' |9 `5 i% U: E& n$ H9 S
2 l" i( u4 G7 j
412.jpg ! j4 y% G1 |. Q- l$ q. K/ ~7 c
圖十: The Last Recording 的 日本版與美國版
* _9 O: ^& e7 u3 S0 q
( i! V# o6 W2 u  D: s/ e' w) |Sony 於 1992年又發行未公開過的 1962 至 1972年的錄音,碟名 “DiscoveredTreasures”,亦為上佳之作。 + `, ]* L' H" ~8 {& @

0 M  e' Q0 X/ L! S- j/ M 408.jpg ! S; z- S/ u1 j6 R
圖十一: “Discovered Treasures” CD& a: q3 x3 d5 |# P7 o% C% f  e7 y/ v
3 ^9 A7 m- ]7 Y6 N
Horowitz 開音樂會,不論在世界任地方,必用私人鋼琴。與他有相同要求及受到待遇的,只有 Michelangeli 。 Horowitz 一生愛用 Steinway 鋼琴,九呎長的三角琴,他與 Steinway 家族相熟,他們的總調音師經常伴隨 Horowitz 的私人鋼琴出外開音樂會。- q5 r) F8 _5 u! ^

: P* J( K: y, j% a6 Z 405a.jpg
9 g$ v+ M/ S4 G  f+ n# B圖十二: Horowitz 用得最多及時間最長的鋼琴6 d/ U  t3 o* ]8 F8 ^3 W
; P( @8 y& j1 s
Horowitz 一生用過六台 Steinway 鋼琴,其中用得最多及放在家中時間最長的是一台 CD 314 503 琴,自 1944 至 1985 年這台琴安放在家中,出外開音樂會,也常用這一台琴。我們在“Horowitz in Moscow”及”Horowitz Berlin Conert May 1986”CD 所聽的,便是這一台琴。他在晚年,亦經常到外地開音樂會,並干脆以這一台琴外出專用。在家中,另置一台琴 CD 443,我們在“Horowitz at Home"和 “The Last Recording”CD 所聽的,便是 CD 443。Horowitz 於 1965 年在 Carnegie Hall 復出,是用 CD 186 的琴,他為 CBS 錄音,也是用這一台琴。你可有從 CD 中,聽出不同鋼琴在聲音上的分別呢?
% @3 s) j1 v8 t2 T4 M9 c' v* }5 y& u5 C7 B# T, z
401_2.jpg 6 `8 b( y' i/ E7 _' i8 Z
圖十三: Horowitz 1986年柏林音樂會 CD6 ^/ I* m9 F8 p  f. w

, i, `3 l7 G: M& _Horowitz 對音樂會準備功夫,一絲不苟,除了細微地調校琴椅及由 Steinway 總調音師負責調音外,他必親自試聽音樂廳的聲音效果,移動鋼琴位置,以取得最好音效,特別是琴音的 ppp (極靜音) 也要聽得到,他的1986年柏林音樂會在 Philharmonie, Berlin (柏林管弦樂團的主場) 演出,便是以 pianissimo (靜音)名誦一時。 ; p: X9 q; j! E  F6 R
; n+ K# a2 a9 E5 C
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談 Michelangeli 或大家熟悉的郎朗。
0 g5 h* u! Q( h
40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0 收起 理由
开盘机论坛 + 200 感谢分享心得!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9-29 13: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4-9-29 1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當年以”正相”聽,覺得不妥,以”反相”聽,初時覺得可以,聽久了,又覺不妥,懷疑此 CD 在製作過程中把”相位”改動了。请教楼主这是什么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14: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茄烟 发表于 2014-9-29 13:48
2 i& m+ \5 E- z# |2 U* x當年以”正相”聽,覺得不妥,以”反相”聽,初時覺得可以,聽久了,又覺不妥,懷疑此 CD 在製作過程中把” ...
; V$ p+ f8 z8 K2 p. G# _
很多 CD 機、前級擴音機、後級擴音機有正、反相選擇制 (例如 invert phase),等於把揚聲器的紅、黑(正 、負)接線相反接駁,因此聲波輸出會延遲 180度,即是說音盆動作推出的時候,變成拉後動作。
( P% E# ^1 J0 u, I! d2 Z! P大部分錄音是正相,小部分錄音是反相,由錄音或 mastering 器材所造成。若錄音是反相,要在重播器材選擇反相聽。若相位正確,聲音自然,否則會不自然,自己可以試一下。
' A) X* C( k- ]' @# Y1 G輸出變反相的器材例子有 Marantz 8B 功放, 因此使用時,揚聲器的接線要紅、黑相反接駁。
' |3 I7 H3 Y) I, z6 ~/ M* Z
7 z0 S! o- P6 G
发表于 2014-9-29 17: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9-29 14:23
6 i4 p& n6 X9 |很多 CD 機、前級擴音機、後級擴音機有正、反相選擇制 (例如 invert phase),等於把揚聲器的紅、黑(正 、 ...

" Q1 [. l0 t, v# j% R; a多谢你的耐心解答,但按我理解,如果左右声道同时反相180度对听感是没有影响的,只是理论上左右声道同时都比原相位相差180度,不知道这样理解是否正确,也希望大家都来讨论一下,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08:0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茄烟 发表于 2014-9-29 17:10( H, C- b2 V8 k* Y
多谢你的耐心解答,但按我理解,如果左右声道同时反相180度对听感是没有影响的,只是理论上左右声道同时 ...
5 G6 D$ Z$ i/ ~* V3 X2 W( z
日本 Spectrum 平林直哉用開盤錄音帶作音源,製造了 Horowitz 的 CD
IMAG452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08:10: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茄烟 发表于 2014-9-29 17:101 M+ G, {) s9 ?+ n9 _$ @
多谢你的耐心解答,但按我理解,如果左右声道同时反相180度对听感是没有影响的,只是理论上左右声道同时 ...
8 }/ A# i. E1 p# X
日本 Spectrum 平林直哉用開盤錄音帶作音源,製造了 Horowitz 的 CD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08:12: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9-30 08:10+ c9 j5 y# ~0 B. D: p
日本 Spectrum 平林直哉用開盤錄音帶作音源,製造了 Horowitz 的 CD

3 O7 B, m+ J  z2 ~( Z+ y. U) w$ c紅燈記兄可讀一下它的開盤帶規格,告訴質素如何?
IMAG4521_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08:1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9-30 08:12# q" q5 Q) \: t3 [+ P6 d
紅燈記兄可讀一下它的開盤帶規格,告訴質素如何?
: ^- Z7 n1 }& M4 V) {
平林是經比較過 LP 與 開盤帶的音效後,選擺後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08:2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林用的鑑聽器材是 天朗 15” 單元,QUAD 功放,馬蘭士七前級
发表于 2014-9-30 10: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9-30 08:12
3 I& A: e1 v, R紅燈記兄可讀一下它的開盤帶規格,告訴質素如何?

/ Q% M5 _2 Q$ k7 K2 y2 M6 @1-3首曲子 1952年4月26日 录自纽约肯内基音乐厅) R8 Z* z- G: x7 {9 a
4-6首曲子 1952年4月25日 录自纽约肯内基音乐厅' h: ^- _$ @. L6 @
声源 1-3首曲子 用2轨7.5速开盘机% Y0 R/ |/ s9 I0 Q5 Y6 L! _8 t
声源 4-6首曲子 用4轨3.75速开盘机
6 i) r( F. W4 C  e4 Z, i  N这可绝对不是我们平时使用的1/4寸的机器,至少是1/2寸甚至1寸的机器,这点版主提供的截图没说明,依据我的经验判断是,能用4轨3.75速做母带音源的只有安培、STUDER等1/2英寸以上的机器,资料显示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以RCA为代表的录音公司使用较多的就是1英寸的开盘机做母带机。2 t( w6 z& N: _9 }
个人肤浅认知,仅供参考。
9 b  m3 g. C' N2 Q4 M0 |4 {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9-30 1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茄烟 发表于 2014-9-29 17:10
) G% s9 ]( _8 i$ l7 o多谢你的耐心解答,但按我理解,如果左右声道同时反相180度对听感是没有影响的,只是理论上左右声道同时 ...
3 }( t6 X  q$ v. g
事实上,每个录音室专用的调音台,都至少有一只相位表,监视通过编组合成或者缩混后由母线总线输出或者辅助输出的左路和右路的相位差。这个相位差是把左右路信号同时送进逻辑电路进行逻辑运算得出一个正负值的电压,如果电压≥0V,说明没有相位差或者非常小,相位表针只是在0— +∞区域摆动;如果逻辑运算出来的是<0V的负电压,说明左右声道信号相比较有反相了,相位表针在0— -∞之间摆动。所以原理上不存在两个声道的信号同时反相,因为相位值来源于左右声道的相互比较,不存在第三个参考信号(值),您理解的同时反相180°其实就是同相的。在室内声学范畴里,有这个说法,比如某声源经过室内声学结构后,到达某一点的相位较之声音原点的相位差为180°,这是最糟糕的现象,因为和直达声波反相了,会削弱了到达参考点(比如听着的耳朵)声音的强度;但是有时候声学工程师会利用这种现象,比如消除或者削弱某点的某个频点的共振。
发表于 2014-9-30 13: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模拟录音时代,除非是单支乐器演奏单声道拾取不会出现反相现象,其它的合奏都会有,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来源于声学结构造成的,单声道一支话筒录音不存在这个问题,对于双声道的录音至少要两支单声道的话筒或者一支立体声的话筒就会有反相发生。有时候录音师会在音乐的某一段发现反相了,这样就会采取措施,一来可以控制调音台上的某一声道的φ按键强迫更正,待下一个反相来时(此时真正的现场的相位已经恢复)立即解除强迫,声相恢复正常;再有一个措施就是录音师会调整某个拾音话筒的摆位甚至某个乐器的摆位,这里指的是录音室的录音,非演出性的舞台录音,因为有时候偶尔的相位反相是由于不同乐器的声波相干后衍生成分造成的。而对于演出性质的舞台录音那着实要考验录音室的水平了,不过多数有名的音乐厅都有话筒成功摆放案例可以参考,除非是录音师想发挥自己的理念而重新布置调整。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好的录音作品是在音乐厅录出来的,因为指挥和演奏者在面对观众时会有更好的临场发挥,这是针对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言;从录音技术角度呈现出好的作品还是在录音室里或者是在音乐厅里,专门有指挥、演奏、录音师通力合作来完成的。在音乐作品里听到反相不奇怪,有的是录音师没有把握好,有的是在灌制的过程中的 技术差错。
发表于 2014-9-30 13: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灯记 发表于 2014-9-30 10:436 A7 h0 T. }' q! V" n
1-3首曲子 1952年4月26日 录自纽约肯内基音乐厅9 C$ a: o# ^; m
4-6首曲子 1952年4月25日 录自纽约肯内基音乐厅$ D9 w' F& V  O; ]" M
声源 1 ...
  @9 O$ n7 P: P9 }0 w
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主要是安培、AEG等开盘机称霸,STUDER还为崛起。
发表于 2014-9-30 15: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4 ], ^9 {4 I2 l+ R, I*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4-6-16 14:15 , Processed in 0.0868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