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材料。黑胶唱片使用的材料化学名称叫Vinyl (乙烯基),近几年发行的180-220克唱片所用的乙烯基的纯度更高,这对提高唱片音质有着积极意义。也有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唱片,比如用金属压制的唱片表面镀金,这样的唱片都是用作奖状或装饰,1941年美国的格伦•米拉乐团演奏的歌曲《卡达努加•秋•秋》灌录了唱片,仅仅几个月就售出100万张(在国外唱片销售达100万张即可获金唱片奖)。为此,美国无线电公司特别制作了一张镀金的金属唱片赠给格伦•米拉乐团。这是世界上第一张镀金唱片。 黑胶唱片放唱的过程中是有磨损的,只要我们系统的调整正确,磨损的程度是很小的,如果您还是不放心,特别喜欢的曲目再买一张备份吧。一辈子听不坏的唱片也有,这就是1977年8月20日,从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发射的“旅行者1号”太空船上所用的一张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喷金唱片,唱片内记录了地球上自然界的声响有35种,如风雨雷电、鸟鸣兽叫等等。唱片中还收录了人类60多种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唱片有四分之三录制了地球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共27首之多,其中有中国的古琴曲《流水》。这张唱片的使用寿命长达10亿年以上,是世界上最耐用最长寿的唱片。
) M. u2 P |) b0 {; i: E6 m最后谈颜色。模拟唱片之所以我们习惯叫它黑胶唱片是因为其颜色常规为黑色,由于各厂家材料成分的差别,厚度的差别,在用灯光透视下观察,大多数为不透明的黑色,不过也有些呈现半透明的茶褐色。不过也有多彩的唱片制作,我国文革前后发行的唱片多数是用透明PVC塑料制作的,颜色红黄蓝绿都有。最近国内网站上出现一张西齐崇子的《梁祝》唱片,它既不是黑色,也不是彩色,而是透明无色的,唱片主人声称是水晶制作,从叫价2-3百元看当然不会是水晶制作,但这张唱片确为黑胶的收藏添加了乐趣。现在黑胶唱片使用的材料基本上还是乙烯基,用PVC制作的唱片很薄,虽然价格低廉但因音质较差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颜色对音质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们只要泛泛了解一下,不去过多的讨论。
0 a1 f% \1 M* w6 q; d/ W黑胶唱片的装祯:2 I, h; F) V1 j" b7 v/ g5 X1 U
唱片的装祯包含唱片片芯、唱片内外套和说明书。, ` X/ V& V( t8 o l
唱片的片芯上印有唱片的品牌和唱片系列与编号,还印有音乐内容、段落、放唱时间、演奏者、演唱者,还有录音年代、转速以及立体声/单声道的识别标记等,为使用者提供了唱片的主要信息。紧靠片芯外边缘还印有一些暗刻的文字和数字,这是刻版的专业数据,与使用者没有什么大的关系。有一种唱片的片芯是白纸,所示内容为水笔手写,这样的唱片是唱片正式生产前测试时压制的示范片,通常称之为“白板片”,白板片属非卖品,品质极高,数量奇少,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二手市场偶有交易,但价格高昂。同一版本的唱片其片芯有很多不同之处,这是因为发行年代不同之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头版、二版、再版的区别。版别有很深的学问可究,唱片的收藏最大的乐趣也在于此,如果您的收藏中有不同时期发行相同的版本,可以拿出来比较一下,它们不仅片芯不同,唱片厚度、唱纹的宽窄、深浅、排序也有所不同,声音当然也就会有所不同。比如英国DECCA公司发行的唱片就有英国DECCA黑宽标版、红宽标版、黑窄标版、紫窄标版、黑、红、兰、紫、橙、墨绿方标版;在美国、日本DECCA唱片以LONDON标志发行,同样有各种版别。DECCA唱片在德国大部分都是蓝底黑方标的再版,还有银底红蓝标的直刻板。荷兰版的DECCA唱片片芯部分与德国相同,还有一部分与美国相同。有关唱片版别知识,国外出有专门书籍,这本重达几公斤用铜板纸精印的唱片版别大全,收集了世界最著名的唱片品牌,图文并貌,是黑胶收藏的指南。唱片片芯中的品牌标志、图案和色彩属于VIS范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这是唱片公司企划的课题,我们就无须多做深究。$ n0 `( O; B. o5 p
, [" D1 x$ G/ i, y3 ?唱片的包装通常有内外两层。外包装有单封套,双折封套和盒装三种。它们的封面、封底与唱片的片芯具有相同的功能,记录有唱片相关的信息,由于可视面积充裕因此所提供的内容更多一些。唱片的包装封面除了实用性还有一定的装饰性,设计精致典雅的封面会给人极大的视觉享受,提高了唱片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唱片内套是唱片的内包装,就象人的贴身内衣,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唱片唱纹免受磨损,因此它的质量不容轻视。通过内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到各唱片厂家的整体水平与层次。小厂家低档次唱片内套只是一个粗糙纸套。稍讲究的内套分内外两层,外面是细致的白纸套,内里是透明的薄膜内套。高档的唱片套外层用120克光洁的铜板纸,内套是有抗静电功能柔软的薄膜。豪华的包装除了制作精良的内外套,还有防震的垫(盒装)。一些大布头制作先由小盒包装,最后再由大盒包装。卡拉扬和索尔第的《指环》都有如此制作。
% u; Q. `* R: w$ n9 A; i$ @9 W 唱片说明书是唱片的一个组成部分。单张唱片少数有说明书,套装唱片的盒内有宽裕的空间,唱片厂家都提供有单页或多页的说明书,其内容非常详尽,除了对乐曲的介绍外还介绍演奏(唱)者、乐团和指挥并附有他们的照片,象德国DG公司1977年发行编号为2740 172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8LP),就附有40页印刷精美的彩色说明书,其中自然少不了介绍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指挥卡拉扬,对乐队的介绍十分详尽,每个器乐组有单独的照片,并依次标写出演奏员的姓名和席位。更有少数豪华版的唱片甚至不惜工本附上乐曲的总谱。
, a' B& f- T3 ~# }* X3 g黑胶唱片的工艺: Q* [2 a5 o% G* Q
一张黑胶唱片从录音到发行其过程十分复杂,从实用出发我们还是直接从唱片的刻纹开始,通过对刻纹到压片工艺过程的了解,为我们日后唱盘系统的有序调校建立基础。
# ^) _7 M, |" q5 {2 J( H$ D唱片的母版是通过用尖刀刻纹的方法记录声音的,这是典型的机械式录音。早年唱片的母版在刻录制作时,音乐家们对着大喇叭筒使劲的演奏或歌唱,使声音送入筒内,传到筒底的振膜,被声能震动的金属膜驱动刻纹刀,随着声波振幅的快慢强弱变化在旋转着的蜡盘便上刻划出弯弯曲曲的纹槽,这个把声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人们把它叫做灌唱盘。声音信号被记录到蜡盘上之后,还要经过真空镀膜和电铸等工艺才能制成金属模母版。其后就可以用它压制出唱片。这样的产品是唱片工艺最原始的阶段。- |$ Y+ |5 A! |+ E2 ^
自从出现电子管放大器,唱片的生产逐渐实现了电气化,刻纹刀的驱动也由原始的机械式改为电动式(动圈式)的结构,音乐家们的演奏和歌唱通过高保真传声器(话筒)将声能转变成音频电流经过电子管的放大再去驱动刻纹刀。可以雕出精密纹槽的胶片很快就取代了昔日的蜡盘,从而使唱片的音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时灌录唱盘是一个由声能转为电能再转为机械能的转换过程。1 R3 p* S: K; G% y3 N+ H
磁性录音技术的诞生,改变了唱片刻膜工艺的流程。先用磁带将声源录下,然后通过磁带放音再进行刻纹,这种刻膜工艺流程有利于音乐内容的编辑和节目源的保存。受磁带本身品质的限制,唱片声音品质有所折扣,唱片实际上成了磁带的复制品。随着磁性录音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提高,唱片声音品质是水涨船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