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5:0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7-31 10:54
! P! x4 G9 e7 K1 z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可以說是悲涼絕望的一曲,它的結構似第一交響曲,戲劇性與有力量的動感亦與第一相彷。 ...
* M; g1 j( @7 T
在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的十多分鐘錄音,可明顯聽得出 Toscanini (托氏) 與 Furtwangler (福氏) 風格上的分別,下圖是該等錄音的 CD。
9 V* g3 \* S7 h布拉姆斯於1870年至1872年間創作海頓主題變奏曲(作品56a)°當時他尚未完成其《第一交響曲》,而是先完成這類較爲短小的作品。他在1870年11月,到維也納「愛樂協會」圖書館看一些海頓的手稿,被其中一首標明為「聖安東尼合唱曲」(後來研究表明為非海頓所作)的旋律吸引,並以此創作一部變奏曲。
  `& Y7 t+ j* G/ }5 N該曲的情感變化十分強烈,從沉思、溫柔到堅決、有力,其間更有極爲感性的段落。 該曲並有健康明朗的情調,純凈明晰的色彩,莊肅的宮廷氣氛。該首變奏曲,的確有着海頓的某些音樂性情。
. b  d  }7 h% z# C: w9 n! N/ Z下圖右的 CD 包括有福氏於 1943年與柏林管弦樂團及 1951年與北德電台交響樂團的兩個錄音,下圖左的 CD 載有1936年托氏夥拍紐約管弦樂團的錄音。雖然後者的錄音年期較早,其音效反而比福氏的好。3 ~. y# C# J& {# ^4 l, K/ V
托氏演奏的音樂幼細,順滑,輕快而流暢,有海頓的溫文爾雅,及貴族的優雅和高貴的氣氛,聽來頗有舞蹈的味道,活潑的,管絃色彩華麗,比福氏的斯文一些,他的終曲絢爛莊嚴,弦樂奏出勝利的曲調。
% A  `$ P: ]! z/ z福氏的演出含蓄深情一些,散發出些許悲壯激烈情緒,抒情性格中有點憂傷,音樂色彩也比較黯淡,有些時候帶點些微如泣如訴的感傷,在曲終前,各樂器聲部層層堆疊成最強音的高潮。
IMAG903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3 20:24: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8-3 21:10 编辑 3 K+ o: Y% T: L  w' |- S
HAUWAI 发表于 2016-8-1 15:04/ c# V- t3 q& n- e% Z6 Z$ d' ~: X
在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的十多分鐘錄音,可明顯聽得出 Toscanini (托氏) 與 Furtwangler (福氏) 風 ...
* K" ?# R) B9 L4 \5 M- f4 `* e
% @7 B* I4 `" [$ i( u6 L! C" O
布拉姆斯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在他之前出現的傳統協奏曲,以獨奏樂器為主角,甚至有華采樂段讓獨奏者表演。布氏第二鋼協的鋼琴與管弦樂是對等地位的,也與布氏其他作品偏於灰黯不同,該曲是悠然明朗的。
, r: ]5 f/ t' k該曲當年在 Leipsig 首演, 布氏自己彈鋼琴演出,很受歡迎,他繼而巡迴歐洲多國演出。
* W  U" |4 T, x+ ~下圖左 CD 載有 Furtwangler (福氏) 與 Edwin Fischer 及柏林管弦樂團合演該曲的 1942 年錄音。下圖右是有些發燒友認為是該曲最佳版本的1972年由 Eugen Jochum 與柏林管弦樂團及 Emil Gilels 合作的錄音的西德版 CD。Jochum 十分尊敬福氏,因此他在指揮風格上也與福氏一樣,採用「彈性速度」,優先追求呈現樂曲的精神內涵,而不死守拘泥譜面,展現自由並充滿活力的風格詮釋而著稱,因此被視為最具福氏遺風的指揮大師。
& `( ~. s5 p/ ]% d在第一樂章,福氏的演出,激情、火爆。另一邊廂,Gilels 的鋼琴奏出有發瘋似的樂段,在優雅與浪漫部分,又彈出美麗的樂句。兩 CD 均播出了該樂章豐饒大自然的壯大音樂。9 C% z" V2 ^/ _9 X& u+ @# X0 e
第二樂章,Fischer 的鋼琴富有精力又熱情,兼有戲劇性,福氏的管弦樂築起宏偉的高潮。雖然 Jochum CD 的音場濶,高低頻延伸盡些,它的低音弦樂亦特別動人,但是 Gilels 的鋼琴沒育 Fischer 的那般激情和有力量感,Jochum 的弦樂高潮亦沒福氏的那麼猛勁。9 x. ^& ]& H% F
第三樂章行板,大提琴獨奏佔的比例重,樂章猶如雙樂器協奏曲。Jochum CD 的伴奏著大提琴的低音弦樂特別好聽。
2 m& I/ b9 c- u: Y第四樂章,明朗輕快,是布氏少有的快樂樂章。福氏的表現有力量感。Jochum 的弦樂音色優美,而且躍動感好,低音弦樂撥弦尤其出色。
IMAG903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1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 h" K: c! g8 }( a
Mravinsky (馬氏)與列寧格勒管弦樂團在 1960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的錄音,是很多發燒友心目中的天碟。Furtwangler (福氏)在1938年與柏林管弦樂團在錄音棚灌錄了該樂曲,是少有的非音樂會錄音,下圖右是 Naxos 以 78rpm 黑膠唱片作音源製作的 CD音質是 Naxos 的歷史錄音出品之中例外的好,在福氏的錄音來說,亦是音質上佳的。 # a( `1 }# ]* `9 J) z3 ~
柴氏在1893年逝世前幾個月寫成及首演第六交響曲。! h; D- T; M4 l: p6 U
第一樂章,福氏的音樂表達出沉思、灰暗和悲傷,感情豐富,音樂感好,樂器層次變化多彩,十分激情,又懷著不安的情緒。他的音樂有迫力,有火力,把容易聽厭的柴六激出了火花,牽動著聽者的情緒。馬氏的表現比較輕快一些,感情沒有福氏的那麼濃郁,也沒那麼感人和激情,亦做不到有廹力的效果。
% Q7 q# P: W2 B第2樂章,福氏表現出優雅的音樂,類似圓舞曲,而且有味道,有感情。
6 t1 I) h& O0 s) D, S) N第三樂章,福氏在表現激昂之中,暗藏著不安的情緒,有內涵。馬氏得靚錄音之助,營造出色彩繽紛的畫面,樂器變化層次豐富,銅管特別靚,音樂爽朗而爆,極盡音響剌激的享受,爆得激烈,氣魄宏偉,然而感覺不到內在的不安。$ `! g7 l8 Y4 H% @) v
第四樂章,福氏鋪排著悲劇的來臨,繼而由大提琴奏出如葬禮般的氣氛。馬氏暗淡和絕望的音色做得比較好,他的如葬禮曲般的大提琴也奏得比較好。
; _. X# q+ [  ^如果從未聽過福氏 CD, 下圖右的是入門首選,二手價很便宜的,在亞馬遜少於一英鎊可買得到。% T8 W$ v2 [5 y5 h% U3 Z5 t, A; _1 F
' M2 @8 B& B5 T2 ~

0 `( }* S* E( r( ]
IMAG904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1: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5 11:01
, T, M0 @/ Z& p" NMravinsky (馬氏)與列寧格勒管弦樂團在 1960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的錄音,是很多發燒友心目中的天 ...
& b+ ^# e! C* n. P! K
+ S( [1 w$ H7 s# c# t
下圖是在 1991年購入的兩張 MA Recordings CD, 是用一對咪錄音的,監製及錄音師是 Todd Garfinkle,錄音年份分別是 1990 及 1989。
. o( t. U+ Z- P  }$ G* w左方的 "The Immigrants Dilemma" 是五件樂器合奏爵士樂,用兩支咪錄音類似天龍在八十年代於西德法蘭克福用兩支咪錄馬勒交響樂,該等錄音通常會在樂器的力感、質感、有肉、迫力方面的表現不足。EMI 在這些方面便做得好,相信是靠近咪之助。0 U9 [* ^9 m. L$ G0 I
放兩支咪模彷一對耳仔或甚麼調校都不做,我看錄音不是這般簡單的,因為錄音、製碟與播放器材的物理所限,如果沒有調校,是不會百分百還原現場聲音。若果你從兩支咪錄音的 CD 聽不到還原現場聲音,不等於全因為你的音響系統有問題,CD 碟作為音源本身都會有問題。
; z% ]% x! c7 \' e0 b1 U右方的 "Songs from Within" CD 效果好,因只有人聲及 低音大提琴兩個發聲點,容易擺好兩支咪,聽得出是近咪錄音的。
IMAG904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1:15: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9 11:11
7 S2 m* y& q# b$ n" H下圖是在 1991年購入的兩張 MA Recordings CD, 是用一對咪錄音的,監製及錄音師是 Todd Garfinkle,錄 ...
6 z" m) y  b, D4 e7 |
Furtwangler (福氏)指揮的舒曼第四交響曲,在 1953年由 DG 錄音製作,福氏的激情,無出其右,爆棚場面澎湃洶湧,令人對該曲重新認識。此 CD 是音效比較好的福氏錄音。
IMAG903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20:2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9 11:15
; I% K9 P/ T) v" W7 _7 b/ LFurtwangler (福氏)指揮的舒曼第四交響曲,在 1953年由 DG 錄音製作,福氏的激情,無出其右,爆棚場面澎 ...

) \2 N: w) N5 v2 }  d馬勒第八交響曲與他的其他交響曲不同: 人聲獨唱合唱甶頭唱到尾,除了第二部份開首一段。演出動用八位獨唱者及幾個成人和兒童合唱團共數百人,加上百多人的樂團,往往演出超過千人,故又名千人交響曲。首演在1910年9月於德國慕尼黑甶馬勒自己指揮,當時參加演出共 1004人。0 L  X# i+ Q8 `' x- r" o; B% X
該曲的結構與傳統的幾個樂章格式不同,全曲只分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歌詞原文拉丁語,歌詞選自八至九世紀所作的基督教讚歌《求造物主聖神降臨》。樂曲開頭由管風琴奏出,在管絃樂過場後,全體獨唱、合唱團及童聲合唱同時唱出。經過不斷的對位變化,樂曲氣氛慢慢推至高潮,最後又附加軍樂團。
/ e+ ^6 E& j! p第二部份的歌詞選自德國文學家歌德的《浮士德Ⅱ》〈山谷〉。樂曲以非常安靜的第一小提琴以顫音開始,木管樂隨後奏出,當男聲唱出深谷中的「修士合唱」,心懷感激的神父便再唱出。接着是不同類型的天使輪流的出現。  Z. J6 w4 n$ U3 J. [- T6 m
由於灌錄馬勒第八動員人數太多,錄音棚錄製的唱片不多。下圖是音響效果出色的兩套 CD。0 P* v( u3 g1 H4 L8 a3 m
右方是 Chailly 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於 2000年的錄音, CD 是日本版銀碟。音色偏向光輝一些,動態大,爆棚時各聲部有時會亂一些,它的男中音音色清又好聽。+ g: h5 R% h7 u( n7 C
左方是在發燒圈奉為天碟的錄音,Solti 在1971 年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在維也納蘇菲亞教堂錄音,Kenneth Wilkinson 負責操刀。我的 CD 是德國銀圈版。它的音色醇和,人聲厚潤耐聽、質感細節多、有味道,人聲獨唱及合唱比較有肉,惟男中音比較沉一些,樂器低頻份量多,特別是低音大提琴撥弦琴腔共鳴的效果好,弦樂音色亦醇厚,該 CD 的泛音、現場環境聲及氣氛好,舒服耐聽,終段爆棚的低音鼓的超低頻震撼。
IMAG906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11 13:0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8-11 13:32 编辑
. x! ~0 |' w0 t. Y4 i* e8 \! w+ U
HAUWAI 发表于 2016-8-9 20:21; {2 }2 P: x( m
馬勒第八交響曲與他的其他交響曲不同: 人聲獨唱合唱甶頭唱到尾,除了第二部份開首一段。演出動用八位獨唱 ...

' I( K+ v; t  f( F- r# ?2 ~* |1 s
/ K( v- ?2 ]: z  x% U馬勒第二交響曲,又稱復活交響曲,是馬勒交響曲之中最受歡迎之一。馬勒當初只寫了一首葬禮進行曲,後來在其後加了幾個樂章,寫了前後六年,在 1894年才完成此第二交響曲。& ^% k" M1 \5 \9 ]" {' ~
Otto Klemperer (克氏)在 1961至 62年的錄音,在很多樂評人與發燒友心目中,是該曲的最佳版本,特別是欣賞克氏的演譯。克氏在倫敦 Kingsway Hall 靚聲錄音場地與 Philharmonia Orchestra 灌錄該曲,樂曲的樂器編制龐大,還有一些特別樂器和在後臺遠方設置樂器,並有一女高音 、一女中音及合唱團一同演出。4 S& U" r% N" Y
第一樂章代表一個葬禮並提出疑問,如「有無死亡後的生活?」。在克氏棒下,樂曲瀰漫著激烈和憤怒的葬禮曲的氣氛,開首弦樂低頻的音效不是一級,中段的爆棚火氣十足,敲打銅鈸聲效特別好,三角鐵亦靚,銅鑼、大銅鑼的撞擊聲則軟一些,銅管樂器聲靚而強捍,撐得起爆棚場面,低音鼓的分析力差一些,當轉至比較靜態的豎琴樂段,音色優美。2 W- h4 y. l1 M
原譜指示在第一與第二樂章之間,停頓五分鐘以上,讓聽者調整一下,才聽與第一樂章對比大的第二樂章。在近代音樂會的演出,只有少數指揮會照著做。
9 h9 R/ u3 B- I第二樂章主題是已故者回想生活的快樂,克氏表現的小步舞曲是高貴、吸引和美麗。
7 c2 W6 |/ w; _' R7 q8 W# ?  }3 W: v第三樂章有描述向魚兒說教,克氏讓聽者感受到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末段有以木枝打定音鼓的特別效果。
" i+ L" o* P1 T) q1 ^$ `! M以女中音獨唱是第四樂章的主角,歌手唱出了如小童在天堂的氛圍。
1 p  W' A4 Z, ]- C' |9 k. V; ~至於第五樂章,在第二部份是合唱團唱出『復活』讚美詩,是優美的絕唱。此樂章是最精彩最長的終章,銅管樂靚,爆棚有氣勢,撞鈸的音效鏗鏘,銅管樂音效撐得住爆棚場面,舞臺後遠方的銅管樂器效果亦好,在長笛獨奏之後引出的合唱氣氛很好,惟低音鼓的分析力不大好,,結尾爆棚的管風琴低頻效果亦不算上乘。
IMAG906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12 17:4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11 13:02
3 i( @: {0 j, F  T馬勒第二交響曲,又稱復活交響曲,是馬勒交響曲之中最受歡迎之一。馬勒當初只寫了一首葬禮進行曲,後來 ...

9 D7 B4 _9 A5 I+ G" ]4 l& E2 n馬勒第九交響曲,全曲是純管弦樂,完全沒有人聲唱歌,它完成於 1910年。在馬勒死後一年,該曲才在1912年6月由他的弟子 Bruno Walter (華氏)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作出首演,華氏曾受馬勒親傳且在病榻前詳細指點演出細節,諷刺的是馬勒生前從未在維也納首演自己的作品。
+ r4 Z* e, d$ M5 B  c6 i: {在首演之後近五十年,華氏於 1961年給 CBS 灌錄該曲的身歷聲錄音,下圖左是日本早版 CD。在第一樂章,他演奏的旋律優美而帶有疑慮,CD 的弦樂及木管音色厚暖,泛音豐滿,華氏演奏的音樂味好,時而流露出真情。
4 d$ [% H. r  J0 M9 W下圖右是卡拉揚在 1982年的音樂會現場錄音 CD,一般評它比卡爺兩年之前的錄音棚製作要好,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它是馬勒九的最佳版本。DG 自1984年只出版了 CD, 三十多年後,今年才首次出版該錄音的黑膠唱片。雖然下圖右 CD 是音樂會現場錄音,但是它的音質上乘,播出的音樂精細,細節多,特別是輕聲的細微變化交待得很清楚,樂器的泛音亦多,音色沒有 CBS 日版那般的厚聲,然而空氣感及聲尾則多些,DG CD 的聲音舒服耐聽,個人認為卡爺的表現是比較刻意的。
3 R0 d6 L- ~( }2 H% i2 I第二樂章是舞曲變奏,卡爺表現的舞蹈感好,又生動,DG 的音場濶而深,高低頻延伸較盡,音色通透。華氏 CD播出令人愉悅的音樂。* E; v& D- c  R1 b
在第三樂章,卡爺造出熱鬧的氣氛而不會紊亂,展現出了馬勒的成熟對位法,中段氣勢磅礡,音效方面,各組樂噐的平衡造得好。華氏 CD 的音色渾厚、豐滿、溫暖,銅管樂悅耳、鬆化,感覺到他奏出的音樂有人情味,他所展現的對位法更清晰和乾淨琍落,他比卡爺的節奏爽朗一點,CD 的音效讓人感到樂器近身一些,而且刺激和有實體感。) q$ n( F* @3 h* b/ P% L
華氏把第四樂章奏到有如一首輓歌,而整體的氣氛充滿著淒涼孤寂、空洞得令人毛骨悚然,他表達的感情真摰,對亡師兼亡友馬勒之情充滿在音樂之中。卡爺的節奏慢一些,感到刻意經營,頗有匠氣。
IMAG907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18:0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8-17 19:55 编辑
  y  m) |  W4 {4 o
HAUWAI 发表于 2016-8-12 17:49; S3 J! a" C6 Z& e, {
馬勒第九交響曲,全曲是純管弦樂,完全沒有人聲唱歌,它完成於 1910年。在馬勒死後一年,該曲才在1912年6 ...
# W2 G- y: v) P& L
' U# W: h. K: o$ E* q% x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被他人標題為田園交響曲。
# G% ]$ z6 p& x; V6 {, SSergiu Celibidache (車氏)在1993年與慕尼黑管弦樂團演出時, 樂團錄了音作紀錄,他去世後,兒子授權 EMI 出版 CD,下圖左是 1999 年首發的 DDD 制式荷蘭製 CD, 後期版的聲音會不一樣。
% E# b8 z3 ~2 T1 S1 r( w! D首樂章,貝多芬的標題為「到達鄉郊,復甦輕鬆的心情」。車氏奏出的旋律優美,多彩的配器營造出生機盎然的氣氛。 法國號的音效悅耳迷人,群奏時的共鳴聲豐滿。低音弦樂的音色亦豐滿,低頻分量足。CD 的音色厚暖,泛音、堂音豐富,耐聽舒服。+ Y% n8 Q" Y! i1 C
Bruno Walter (華氏)在1958年的身歷聲錄音, 被大多數人譽為貝六的最佳版本,下圖右是日本 Sony 早版 CD。華氏奏出的沒車氏的那麼優美、自然,法國號亦沒車氏的神奇效果,CD 的聲音稍為硬聲,低頻分量少。
* m3 u' C; _% }6 G1 F# k1 z; V- S第二樂章,貝多芬的標題為「小河旁邊之情景」。華氏在開頭弦樂器的演奏,模擬出流水的氣氛,以低音大提琴的撥弦作伴奏,描繪作者陶醉於小溪邊美麗景緻時的感受,樂章結尾處有三種木管樂器演奏,模擬三種不同的鳥叫聲: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布穀鳥(單簧管)。
; s+ E$ j9 h6 Y( Z, S9 M# u& ]車氏用了16分鐘演奏此樂章,比華氏多用了4分鐘,聽感上,節奏明顯慢了些,影響對描繪小溪邊美麗的景緻的輕柔及瀟灑的感覺,也少了一份水邊的清新感受,木管的音色不及華氏的那般爽朗,鳥兒亦沒那麼生動。
$ `5 ?  a6 S6 D' U) `( Z8 R. m, k2 B- P第三樂章,車氏的弦樂低頻靚,豐滿而夠分量,有震撼感,木管及法國號亦靚。華氏的沒那麼多泛音及低音分量,他的木管音色比較瘦一點,CD 的音效比較緊張一些,低音弦樂沒那麼震撼。, l/ `; L' f. A& s/ K$ A
第四樂章,貝多芬的標題為「暴風雨」。車氏描繪了一場劇烈的雷雨 ,以定音鼓、長號營造出氣氛, 直到發展出一個激烈的高潮,最終雨過天晴,以木管樂器吹奏出一個美好旋律,可以看作初霽時的彩虹吧。# v- G. e. p& q% v& w
末樂章,貝多芬的標題為「天霽後牧羊人感恩之歌」。車氏奏出的音樂開揚、從容,感覺到廣闊的胸襟,它的旋律簡潔樸素,悠揚如牧歌。整個樂章溫暖、甘美,不失簡潔,真正的田園風格也。華氏 CD 則稍為硬聲一點,音效緊張一些。
IMAG912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9:1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8-30 09:21 编辑 4 k& O& J0 u  D( }
HAUWAI 发表于 2016-8-17 18:06
8 S/ M5 H& i! Z  e! X3 A; Z& z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被他人標題為田園交響曲。- ?, m/ [9 a4 y+ E
Sergiu Celibidache (車氏)在1993年與慕尼黑管弦樂團演 ...
- z. _0 R; S" m6 D# T" _

) \. @  c' @- O4 ^, B- Y; p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是交響曲歷史上的里程碑,它的規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豐富、結合了詩意和力量。$ U$ r/ R8 J8 s" l- @! R
下圖左是 Celibidache (車氏)與慕尼黑管弦樂團在1987年演出該曲的音樂會錄音, EMI 於 1999年出版的荷蘭頭版 CD。
, y; y1 x; \3 D( y; J# G# P% d在首樂章,車氏對音樂的起落變化做得很好,迷人的音樂感令聽者很享受。車氏以雄壯的齊奏開頭,隨後單簧管與雙簧管帶出第二主題,相對地和美、憂鬱,但也有着莊嚴的氣概,在高潮中的小號嘹亮地咆吼,令人熱血沸騰。車氏對樂團的控制,收放自如,做出了全樂章嚴謹而具有戲劇性。音效方面,低音大提琴撥弦和拉弓的效果出色。% K! Y8 V! s9 w( t) M
Klemperer (克氏)在 1955年的 EMI 單聲道錄音,被很多資深樂評家評為貝三的最佳版本,下圖右是荷蘭頭版 CD。克氏的演秦比較豪放而帶點硬朗,在音量大時,音效有些許失真。4 ~3 \5 |- Y: E: m6 g% q
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克氏的表現有些悲慟感,凝重、哀傷之餘,又瀰漫著美感和獨特的感情張力,音效仍是在大音量畤有些失真,而且低音混作一團。
: g5 A5 s! d9 K( B5 G/ T4 E車氏用十九多分鐘演奏第二樂章,比克氏多用五分鐘。車氏的木管樂與弦樂的呼應有歌唱性,節奏比較慢,在靜態樂段有些膠著的感覺。
$ ]0 J8 B/ n" |- Z+ F0 @8 J在第三樂章,車氏的演奏活潑,充滿能量。由圓號奏出軍號般的主題,樂器的音色好靚。- V7 O* F( b: o3 f( ]4 |
克氏演奏此樂章更有力感,有感情色彩的變化,惟法國號的音色不大好。
2 t/ ~& K* {4 z9 P在末樂章,克氏先奏出歡樂、奔放、狂烈的樂段,隨後轉到靜思、靜謐、溫柔,再光輝地結束,突顯了英雄壯闊的歷程。車氏的弦樂的低音部分變化多端,起到支撐樂曲結構的作用。他在歡樂、奔放的樂段,表現出自由自在之情,惟在靜思、靜謐、溫柔的樂段,則比較膠著一點。
IMAG912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8:0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19 19:16
% E! \$ H; ^; j5 K1 f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是交響曲歷史上的里程碑,它的規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豐富、結合了詩意和力量。" y# I0 q( ?  N: p4 ~( o% g5 O+ K, m
下圖 ...
) R- N3 [6 Z/ E! W$ N
貝多芬在1808年完成了《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並與《第六交響曲》一同發表。兩首交響曲在維也納同場首演,作曲家親自擔當指揮,該次音樂會整場演出長超過四個小時,演出曲目除了上述首演兩首交響曲外,還有作曲家其他的詠嘆調, 彌撒曲,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親自演奏)等作品。( E7 k4 L6 s+ S
下圖左是Celibidache (車氏)與慕尼黑管弦樂團演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 CD, 是 EMI 在1997年首發 11張車氏 CD 之一,荷蘭製碟,是我用來示範音響的 CD之一。
" `* B9 Z$ H1 O- o- r5 W在第一樂章,車氏用慢而堅定的速度奏出著名的四音符動機,惟不是那麼有廹力。另一方面,車氏的歌唱性較強。CD 的銅管樂靚,弦樂靚,弦樂的低頻尤其分量足和泛音豐富,木管的音色亦靚,定音鼓的鼓皮、鼓腔聲音美妙,CD 的聲音耐聽舒服。1 X: B' S6 ~0 K/ B& B
下圖右是 Tocanini (托氏) 在 1933年指揮紐約管弦樂團錄音的 CD, 是貝五錄音的經典。托氏奏出那著名的四音符動機,非常震撼,他在中間較弱的部分好像戰鬥間的喘息一樣。
: r. H3 V- R+ O% ^) {, W在第二樂章,托氏的演奏比較人性化,音樂像在說話的樣子。車氏的音樂歌唱性好,低音大提琴的撥弦靚,低音弦樂亦靚,輕聲弦樂特別好,木管音色靚,銅管雄壯,弦樂和長笛進行對位的樂段美妙。
) E9 e" _$ V1 u; q+ ?" b在第三樂章,車氏的圓號響亮,銅味十足兼且音色靚。在很著名的低音提琴樂段,聽起來沉重但速度又快,更有滑稽有趣的感覺。托氏的演出則比較暢順些,音樂感和歌唱性好一些。
1 q& H# ?5 A' \% c, d, C& m/ n" i第四樂章與第三樂章之間沒有間歇,車氏在開首的銅管音色華麗,奏出的熟悉樂段,教人聽得興奮,銅管、定音鼓、弦樂縱橫交錯地奏出響亮而華麗的效果,並有着所向披靡的能量和慶祝勝利的歡騰。感覺上托氏的沒車氏那麼規模宏大,托氏的力感則強一些。
IMAG9127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7:5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23 18:03
: E! q( j. F4 B+ A' k  E貝多芬在1808年完成了《第五交響曲》的創作,並與《第六交響曲》一同發表。兩首交響曲在維也納同場首演, ...

3 Q2 s1 B; \. [( {! w; O: ]: I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同樣有着貝多芬式的規模和情感。曲中第一樂章的自信、第二樂章的美麗、第三樂章的急切、第四樂章的充沛貫串著,全曲歡快、明亮,但帶有一點悲傷。; i: ~& k+ K) k. j& K2 w. k( ?
下圖左是 Celibidache (車氏)在 1989年的錄音 CD, 由EMI 在 1999年首發。在首樂章,車氏棒下的雙簧管奏出平和的旋律,音樂富有特色的固定節奏和淳厚的和聲,造出歡快、明亮的氣氛。CD 的音色比較厚聲和豐滿。
- X9 @( ]: f9 I/ @: p' ~7 }下圖右是卡拉揚在1962年灌錄該曲的全集 CD,卡爺用了11分鐘演奏首樂章,車氏則用了16分鐘,正如想像,卡爺奏出的比較明快,有活力一些,起落對比也大一些。* g) \5 d8 h) x* d, _4 n# V
第二樂章是非常受歡迎的,就跟第一樂章一樣,節奏以及旋律是其重要的特徵。車氏奏出優美、哀而不傷的氣氛,色彩上多變化,在結尾是一個似完未完的和弦,有着夢境般的效果。卡爺的 CD 的弦樂泛音多,一浸浸地淹過來,音色優美,結尾的和弦低音的層次比較豐富。
8 l+ r2 C/ E0 U: W在第三樂章,卡爺奏出急切的節奏,雖然小提琴佔主導地位,其中的單簧管和雙簧管分別演奏一個明亮的、鄉土味的旋律,圓號隨之發揮其長。車氏的節奏沒卡爺的那麼爽朗,然而 CD 的音色醇和些,定音鼓豐滿些,木管的質感細節多些,當大音量齊奏時,引起的共鳴聲豐滿而有震撼感。
6 ?* P  [* R5 D0 Y4 F( J* |& [在末樂章,車氏的聲音軟一些,特別是定音鼓。卡爺的節奏比較急促,音樂有歡騰的氣氛,在尾段的fff(特特強),雖然比車氏的強烈一點,但是未做到令人振奮的效果。
IMAG914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8:0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8-29 20:14 编辑
# E  s! {. K% P
HAUWAI 发表于 2016-8-24 17:531 V  a1 `& |' Q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同樣有着貝多芬式的規模和情感。曲中第一樂章的自信、第二樂章的美麗、第三樂章的急切、 ...
6 U% H7 [& C' H. D& G
7 r. l9 i5 C" T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 I1 h5 o1 E) Q3 o1 G下圖左是 Celibidache (車氏)於 1989年錄音的 CD。在首樂章,車氏演出的氣勢如排山倒海,其中多次出現的悲劇性下降音型,增強了其感染力,CD 的音色厚暖豐滿。* \1 p' B& A8 n( o& O- f
下圖中是 Furtwangler (福氏)的經典的1951年7月29日戰後重開拜特萊音樂節音樂會錄音的 CD。福氏在首樂章的演奏富歌唱性,由於錄音的音效問題,聽感上福氏的氣勢不及車氏,然而在高潮部分的定音鼓的滾奏能震撼人心,而尾段特別有悲涼的感染力。" H' y( @& `6 Z
在第二樂章,車氏演出了上好的音樂感及歌唱性,輕鬆瀟灑的諧謔曲時而顯露出戰鬥性,充滿動感的節奏會使人跟隨著打拍子。弦樂的音色厚暖豐滿,弦樂撥弦、定音鼓的音效尤其出色。在此樂章擔當重要角色的定音鼓,大力敲打時造出震撼力,輕力彈下時產生的鼓皮餘震,加上豐滿的鼓腔共鳴聲,非常悅耳。木管音色亦靚,豐滿華麗的圓號與小提琴對唱又是另一賞心樂事。
) m9 V9 h" E6 K- g( o; a" E福氏在第二樂章少了那份厚暖豐滿音色的音效,使到愉悅的氣氛打了折扣。其音響效果的弱點對吃重的定音鼓表現影響頗大,而且弦樂聽來有些急,木管細節也聽少了,然而福氏表現的節奏感及音樂感俱好。
' s/ O2 w* Z9 G在第三樂章,車氏的表現平緩華貴、美麗動人,但其中的較強烈的齊奏則氣勢稍不足。
! L( i2 U7 k! f& t- P8 m. B1 C我覺得下圖右福氏在1942年3月柏林的錄音的第三及第四樂章的表現比上述 1951年的好,這是戰時的演出,特別是經典的第三樂章感人肺腑。
3 W+ N+ H: Z# w1 B) }: Z在末樂章,福氏無論在管弦樂或聲樂合唱的表現均比車氏的更有攝人氣勢,節奏感好,起落對比大。在慢板、細音量的樂段更抒情,音樂感更好。男高音與弦樂對唱生動活潑,急促的弦樂段有迫力。
3 l! t( O% K9 j, w車氏的末樂章的聲樂家唱得好,男高音Siegfried Jerusalem 在此錄音的 25年後,恰巧於前年到香港演唱華格納的指環萊茵的黃金的男高音一角,現場聽他反不及此 CD 的歌聲那麼動聽。車氏的弦樂有舞蹈感。此CD 的音效當然比福氏的好得多,弦樂的低頻、圓號、三角鐵、銅鈸、聲樂合唱尤其出色。
IMAG9153_1.jpg
发表于 2016-8-30 09:0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29 18:00& b! g' c1 k% Y" Z' g4 [" y
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 ...

  V& m, `7 J6 \9 z7 x6 R樓主對古典音樂認識深淵廣博,又樂於分享,積極推廣,實在令人敬佩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20:4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panda 发表于 2016-8-30 09:01
: N5 B& c1 Q* Q樓主對古典音樂認識深淵廣博,又樂於分享,積極推廣,實在令人敬佩
) S" j! k$ t! U, d
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是其中一首最為世人所認識的音樂作品,它與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均被視為演奏次數和灌錄次數最多的音樂作品。第40號交響曲熱情洋溢,也充滿抒情內容,還有一種痛苦至極而產生的亢奮。在悠美旋律的背後,有許多段落值得深刻的細味。
: N$ t2 M" _8 Z# A# t9 j5 ]( CBruno Walter (華氏)與 Karl Bohm (貝姆) 指琿此曲的下述錄音各有捧場樂迷,分別被譽為最佳版本。$ K2 w9 @# x. X0 U0 b
下圖左是華氏在 1959年的身歷聲錄音,日本早版CD,音色比較厚聲,另外的美國報紙版 CD 則比較硬聲。在第一樂章,華氏演奏出優美雋永的旋律,惟他的快速弦樂令人感到有些急躁。
, l. r) o  k4 y3 D' d9 e5 M+ l貝姆在 1962年與柏林管弦樂團灌錄了該曲,下圖右是 DG Resonance 系列中價版 CD,封面只有兩頁,錄音師、日期、地點資料均欠奉,姑勿論如何,最重要是西德製碟,聲音質素有保証。貝姆演出的第一樂章四平八穩,火花少了一些,沒華氏的那般優美,造句亦沒華氏那麼音樂感豐富和戲劇性。音效方面,DG 的音色厚聲,樂器的質感細節多,木管空氣感多,耐聽舒服。
+ r1 V) L- v! z# I' F0 s在第二樂章,貝姆表現出安靜、優雅的由弱音起拍的主題,音樂猶如一首古老的宮廷舞曲。華氏的演出更優雅,更抒情,他的弱音的層次豐富,在慢速和細音量樂段表現的感染力特別強,歌唱性也強,在尾段的小提琴啜泣嘆息般的音型極為吸引人。
' M) j6 p$ n. A在第三樂章的小舞步曲,貝姆奏出舞蹈感。華氏亦表現出秋歌風的田園音樂,CD 的高音、聲尾少一些,影響到音樂沒那麼活潑和有生氣。0 U8 a2 |2 r3 g' }, e
在第四樂章,貝姆奏出的第一主題情緒亢奮而激昂,接著轉到寧靜優美的第二主題。華氏比貝姆更亢奮,但感覺上,他有些急,他的第二主題則不及貝姆的那般寧靜優美。
IMAG9204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3:1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6-8-31 20:47
6 K- R* _9 k0 S" _9 @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是其中一首最為世人所認識的音樂作品,它與貝多芬的《第5號交響曲》均被視為演奏次數 ...
$ }- i3 Z0 D5 h5 K8 V3 }+ Y7 q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的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 O$ X- s- V6 t+ U2 ]- O) C
前蘇聯小提琴大師 David Oistrakh (奧氏)與指揮 Andre Cluytens 及法國國家電臺樂團於 1958年的身歷聲錄音,被大部分唱片評論家評為該曲的最佳錄音,下圖左是我在1990年購入的法國版西德製碟 CD。奧氏經常使用國家提供的幾把 Stradivarius 或 Guarnerius 名琴。在昂揚英雄精神的第一樂章,樂團從定音鼓的五擊開始,樂手奏出悠長的主題,小提琴未參與。約三分鐘後,奧氏獨奏的小提琴進場,重覆並擴展主題,琴音有濃厚的感情,尤其是他到尾段時拉奏 Kreisler 的華彩樂段。CD 的小提琴音色不夠厚聲及質感略不足。
6 M2 d& U1 g9 Z0 n波蘭小提琴家 Henryk Szeryng (舒氏)與指揮 Haitink 及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於 1973年錄音的 CD,是最我愛聽的版本,亦是我的示範 CD 之一,下圖右是 Philips 西德版 CD。舒氏主要使用Guarnerius 琴,他的琴有一種奇妙的使人騷入骨的嬌艷音色,唯他只此一家。該 CD 把第一樂章拉開序幕的定音鼓上五槌,交待得乾淨琍落,樂章從容地以木管前進,它的低音提琴撥弦比較肥和濛,舒氏與 Haitink 的合奏比較平板一些,軟一些,然而舒氏拉奏 Joseph Joachim 的華彩樂段則比較剛一些,惟感情淡一些。
# Z  L+ w* N1 m7 R) g5 b) N' z* e* T在第二樂章,舒氏奏出寬廣的抒情音樂,情緒是冥想、平靜的,他的琴音像在說話。奧氏對輕重快慢拿揑得好,使音樂的效果人性化,更抒情,他的琴音細膩,感情濃郁,易令人受感動。  N& c5 {, n$ G- j. q. \
第三樂章是充滿活力的迴旋曲,舒氏的小提琴一開始就在 G 弦上奏出主題,跳躍的主題充滿歡樂的情緒,這個主題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現,最高至到 E弦高把位,音域跨度極大。奧氏的琴音更富有人情味,像在說話似的。
1 [: d4 q5 I0 P4 V奧氏同碟的 Bruch 第一提協,1954年單聲道錄音,其小提琴獨奏的音色厚聲,質感細節、味道、感染力都比同碟貝多芬的好,它的聲音舒服耐聽,奧氏的演出抒情又得,剛烈又得。
IMAG9205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0-31 11:09 , Processed in 0.0732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