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9 19:1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6-8-30 09:21 编辑
. K; a; a. z: u/ j5 M8 m: w( _HAUWAI 发表于 2016-8-17 18:06
& \1 H5 t& K/ \7 x8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被他人標題為田園交響曲。
5 i; U0 Q# P0 w$ i: hSergiu Celibidache (車氏)在1993年與慕尼黑管弦樂團演 ...
* N+ P" ~2 X- f P3 m( s* d7 C8 B# t4 \5 ^! r" A G, w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是交響曲歷史上的里程碑,它的規模宏大、充沛有力、情感豐富、結合了詩意和力量。
2 U4 t7 i1 w4 ]4 X# Y+ D下圖左是 Celibidache (車氏)與慕尼黑管弦樂團在1987年演出該曲的音樂會錄音, EMI 於 1999年出版的荷蘭頭版 CD。
1 h+ I, g+ q0 j在首樂章,車氏對音樂的起落變化做得很好,迷人的音樂感令聽者很享受。車氏以雄壯的齊奏開頭,隨後單簧管與雙簧管帶出第二主題,相對地和美、憂鬱,但也有着莊嚴的氣概,在高潮中的小號嘹亮地咆吼,令人熱血沸騰。車氏對樂團的控制,收放自如,做出了全樂章嚴謹而具有戲劇性。音效方面,低音大提琴撥弦和拉弓的效果出色。3 i1 j0 j5 ^1 o/ \4 H
Klemperer (克氏)在 1955年的 EMI 單聲道錄音,被很多資深樂評家評為貝三的最佳版本,下圖右是荷蘭頭版 CD。克氏的演秦比較豪放而帶點硬朗,在音量大時,音效有些許失真。% ^/ @. K8 ?. z' ]! D( S$ N
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克氏的表現有些悲慟感,凝重、哀傷之餘,又瀰漫著美感和獨特的感情張力,音效仍是在大音量畤有些失真,而且低音混作一團。$ r) d4 U/ a4 {) @, u
車氏用十九多分鐘演奏第二樂章,比克氏多用五分鐘。車氏的木管樂與弦樂的呼應有歌唱性,節奏比較慢,在靜態樂段有些膠著的感覺。
$ q1 E @7 I$ E, V' s' B在第三樂章,車氏的演奏活潑,充滿能量。由圓號奏出軍號般的主題,樂器的音色好靚。
6 ^9 w7 v% e; {! z9 w* h2 ]* }# e; z克氏演奏此樂章更有力感,有感情色彩的變化,惟法國號的音色不大好。
4 Y# \) ] [( E+ ]& O在末樂章,克氏先奏出歡樂、奔放、狂烈的樂段,隨後轉到靜思、靜謐、溫柔,再光輝地結束,突顯了英雄壯闊的歷程。車氏的弦樂的低音部分變化多端,起到支撐樂曲結構的作用。他在歡樂、奔放的樂段,表現出自由自在之情,惟在靜思、靜謐、溫柔的樂段,則比較膠著一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