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查看: 6665|回复: 20
收起左侧

云南主要普洱茶区介绍(20个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8 13: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赶快注册并登录访问我们网站,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加入

x
1.慢撒) L) L( d/ Q6 D1 a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0 \7 P# p& Y+ ~+ w 简介: - Z" y+ M t7 {( \$ O9 c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镇内约20公里,与老挝交界。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最高海拔1950米,最低海拔750米。清朝乾隆年间,慢撒茶山开始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年产达万担以上。当时生产出的茶叶多集中在慢撒老街进行交易;慢撒在鼎盛时期,有300多户居民。同治13年,慢撒老街遭遇关键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绪13年,慢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无情的大火瞬间毁灭繁荣的小镇,而第三次火灾与疫病,更是将慢撒变成了颓废之荒城。此时离慢撒20公里的易武,立即取代慢撒的地位。这也说明清光绪以后的《普洱府志》上,易武取代慢撒,成为六大茶山中的重要茶山。古代行政区域划分,慢撒属易武土司管辖,并且易武与慢撒茶区相近,很难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以致在坊间,有不少厂方与业者将二区所产茶菁同属“易武”4 P8 M! k9 Z) ~$ b# g- A( D* z" ]% q$ s 9 ^1 W6 B9 \& f1 F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色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2.易武 ) E$ p% r: V7 \# g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 L6 d v) N0 x" n简介:4 P$ H: z5 b% r6 U$ ?4 p) I9 G; C 位于勐腊县易武乡,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最高海拔1950米,最低海拔750米。请参阅“慢撒”,原属古代慢撒茶区。目前易武茶区栽培野生茶年产约60吨,台地茶约300吨。 4 ]+ }7 `/ z- z % _6 i5 n) v0 e! J8 U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属慢撒茶区,香气口感类似慢撒,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慢撒茶区相同,近年汤质较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3.倚邦 + d: M! U* _5 }( n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9 \ W$ A$ R, \5 q 简介: ' H' V4 A, t0 x" f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在傣语中,被称为“唐腊”倚邦,即茶井的意思。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36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几乎全是高山。与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异更大,最高海拔1950米,而最低处于江河交汇处,海拔只有656米。倚邦茶山境内有大叶茶与中小叶茶,然根据有关专家测定,倚邦的小叶茶种不同且优于其它省份的小叶茶,而又优于大叶茶。明末清初石屏人落居倚邦,以茶为生,开辟茶园、建茶号。清朝初、中期向朝廷纳贡上百担普洱茶,即以倚邦茶为主,普洱茶的名气可以说是从倚邦开始的。清朝初年至明朝初年的倚邦,可说是倚邦茶区的鼎盛时期,官府衙门、大庙会堂等,一栋栋建得巍峨辉煌,交易热络、人声鼎沸、骡马塞道,晚上灯火通明宛如不夜城。清朝中后期,普洱茶制茶中心迁往易武,倚邦茶业开始没落,然倚邦成为茶马重镇的历史地位已经字字记载入了史册。倚邦茶山最后关键是1942年的一场战乱,引发大火将倚邦烧成颓圮瓦砾,倚邦从此元气大伤。随后的瘟疫使茶商、百姓再度大举迁离;后来又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搬迁,现在倚邦村仅有30多户人家,100多人口,交通不便,成为一个贫穷的农业小镇;近年普洱茶再度崛起,倚邦这座茶马重镇,又重新受到瞩目。, ^9 c! w* K* F1 h0 A; [8 f # z) X4 s' v& O" [ [+ h9 g 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稍苦,舌面中后段带有甘韵。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4.革登 % K- I: t9 g+ a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7 k$ W% ?1 Y6 x 简介:7 _2 n1 o/ S* }; M 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北部,东连孔明山,南与基诺茶山隔江相望,西接蛮砖茶山,北与倚邦茶山为邻,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莱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文明的茶区,当时年产茶量在500吨以上。 a D ^6 g- H 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传说为诸葛孔明所栽种,春季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茶王树根茎腐化后留下的洞穴尚存,横向370厘米,纵向390厘米。至今革登茶区老茶树所剩无几,仅存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几片古茶园,累计不足500亩,剩下是只有断碣残碑。以目前革登茶山实际的状况,可说是很难大量出产品,名列六大茶山可说是名存实亡。 $ W% N; Y: P% N & ~" J& D- t; a6 m0 S2 m, y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上颚香甜微蜜感、微苦,舌尖甜味明显、中后段微苦有甘韵,汤质稍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5.莽枝( W. D; r- [% v( t7 R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 m3 [( d# L$ g0 z5 ^简介: ) E% X9 L; U" L位于革登茶山西南方、蛮砖茶山西面,传说是诸葛亮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茶山,主要市集在牛滚塘街。古代都由外来生意人从事茶叶买卖,早年繁荣景象,如今已都只剩下残檐断壁。在原始森林中,还有许多大、中小叶种老茶树错落其间,也不乏数十米高的巨大茶树。所生产茶菁,多数集中收购交至其他地区,或由某些大厂指定专人收购。 b, k9 E6 |- X6 t8 ]) C, }1 D! d/ ^" ^- r 大叶、中小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中小叶种以特殊香型著称,与倚邦、革登香型口感类似。上颚香甜微蜜感、汤柔、舌面刺激感较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6.蛮砖: Y$ P$ x: L, V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古六大茶山茶区。# s" Y% c" B$ y g# g 简介: % N2 W* P# V/ m位于倚邦、革登、慢撒、易武四大茶山之间,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分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虽同列六大茶山,但以往一直不如其他茶区被重视,或许也因如此,茶区才得以保存较为完整。古茶林集中在蛮林、蛮砖二地,蛮砖有500余亩、蛮林有1000多亩,茶树生长较好、密度较高,每亩约100株以上,其中最大的茶树高3.9米,基茎34厘米,树龄300年以上。少被采摘过度,所以目前蛮砖地区的茶质还保持一定水平。& T: D2 R6 i9 }9 L- h8 x 4 l4 y: @% z% T8 r+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相较其他古六大茶山,茶菁色泽较深;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口感厚质香滑、舌面微苦。口感香气较沉,不如慢撒易武香扬,近年茶质表现仍在水平之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7.攸乐 0 y( e- f0 I3 _9 I' i2 E" r* P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古六大茶山茶区,唯一不在勐腊县的正山。 S, A& J$ W6 x3 E简介:2 u/ A8 C& {! U; C# U 古名攸乐,今称基诺山,攸乐即基诺的音译。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位于景洪市辖区内,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50千米,其面积是古六大茶山中比较广的,这里的古茶园面积达到了10000亩左右。海拔575-1691之间,年平均气温18-20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 " H1 E2 r7 b X0 m隔罗梭江上游之小黑江与革登茶山相望,今龙帕村、巴来村遗存的古茶园(树)仍有2000余亩,茶树基茎大多在80厘米以上。自古以来,攸乐茶山民间加工少量的竹筒茶,茶叶大多被易武、倚邦等外地茶商以散茶收购。目前因交通方便,攸乐茶区的茶品多有专人定点收购。$ l v2 D, O7 c 4 L- V: G" q9 |) r* m" Z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型口感与慢撒、易武接近,掀扬水柔、舌面苦涩度稍高,因茶树龄普遍较小,茶性较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8.巴达 / _: N! ^4 ~; K+ \: E;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西部。# ?& x/ r1 B$ K; J/ u1 U 简介:$ f' W5 j7 V C% ]; y8 p* D 位于勐海城西58千米,巴达茶山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1961年在巴达大黑山发现一株高达50余米的巨大古茶树“巴达王茶树”,树龄1700多年,成为巴达茶区特殊资源景观。4 \0 k+ f0 X& C9 T 7 v7 H) N u: X9 k v$ y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数量少,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9.布朗山8 K9 B. P- T" ?1 }! a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远属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S$ b) T! S, `) G( }& C6 C1 k" P/ ] 简介: 6 z2 w3 B% H, x: Z! ]# C位于勐海县南方80几千米路程,面积1016平方千米,以布朗族为主约10000多居民,居住在海拔2032米的三垛山和最低海拔535米的南览河与南桔河交汇之间的坡地上。布朗族为古代濮人后裔,可说是茶艺的始祖,是他们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布朗山乡的南部和西部与缅甸接壤,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据文化学者调查,布朗族与0 G& f4 O. S" k& S0 X0 c 柬埔寨的高棉人是同一种族;高棉人创造了吴哥文明,而布朗却成了西双版纳的原住民之一,也是茶文化的一个源头。 ; d J/ C. i. D$ z( c国营勐海茶厂时期,布朗山茶区初制所包含布朗山与新、老班章,一年可收鲜叶300多吨,可制成晒青毛茶80几吨。# X |& V% E3 w. |/ s; E/ A6 v' v 7 D9 n C" k0 H: c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口感刺激性较强,舌面与上颚中后段稍苦;上颚香浓味重,区别于班章茶。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10.班章 1 U7 c( \& }& h+ Y6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x+ m8 }% ~' g5 y 简介:$ z8 W+ H) Z- {3 w) y 位于勐海县南方60几千米路程,平均海拔约1700米。原属于国营勐海茶厂旧有布朗山初制所所在地,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国营勐海茶厂1988年于新班章现址,种植3502亩新茶园。栽培型的古茶园数千亩,主要分布在老班章、老曼娥等地。1 l9 s3 j0 Q" ?& ?: b 2 M7 J Y; }6 X8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与布朗山茶区所产茶的香型、口感类似,然质较重、口感刺激性更强、舌面苦味最重者、香气下沉,舌尖与上颚表现不明显。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11.南糯- L0 R( u. z6 y/ c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原属于国营勐海茶厂初制所所在地。 " g( R/ O* D7 I+ c) K" U简介:: q3 b, K) ^; h: Q& y 位于勐海县东侧,平均海拔1400米。在傣语里面,南糯的含义是“笋酱”。古代南糯山居民以哈尼族为主,族人将吃不完的竹笋制成笋酱,为当时地方首领所喜爱,要求该山寨每年进贡笋酱,后来就把此山称作南糯山。 4 k0 Q, \. k! u" _( a爱尼人(哈尼族支系)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南诏时期,就开始定居南糯山。而在爱尼人定居南糯山之前,已有浦蛮人在此居住。浦蛮人即今天的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他们最早在南糯山上种植茶叶。目前南糯茶区保存着1000多公顷混生的古老茶园,应是1000多年以前布朗族所栽种,荒废、遗留下来的茶园。- @3 s2 f+ @( L9 } ) f$ X1 C$ a$ R9 |1 L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香扬轻甜、口感刺激性较高的代表性茶品;上颚中段、舌尖香甜,甘韵在舌面中段,汤质滑口,涩度较高。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2.勐宋 2 x9 F! K7 j3 G5 U/ M- r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南部。3 Z: r% [- m7 x6 w5 ^9 e8 d 简介: / U8 q0 ]. \, o1 e位于景洪市南部,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山间的坪坝。 2 _0 a* R6 _6 B, f4 w3 L勐宋的阿卡人是在18世纪中期从南糯山迁徙而来的,当时勐宋交通不便,因此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长期保存。与大勐龙、勐宋地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如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5 H5 p/ U% S% ~ - g/ O8 {+ z `; ^6 p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有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13.景迈 % Q- {7 L$ W/ w; B8 x茶区位置: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市)澜沧县。( n' N/ ` E) U4 X* a 简介:6 Z# `+ o5 `7 i1 B1 ]; o- o 地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与芒景村,是一片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是目前云南省所发现最大规模的古茶园。2003年由美资台商蔡林青先生所创办的“澜沧裕岭古茶园公司”,承揽景迈茶区50年古茶采收权,在科学化管理与保护下限量制作有机茶品,古茶林应能免于过度采摘的厄运。 ; F& p8 s! ^8 _0 C根据专家学者考证景迈茶区的历史根源,他们认为这片古茶山早在公元696年即由布朗族的祖先开始种植,距今1200多年,后来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片开垦种植,距今已达10000多亩的规模。古茶林内,老茶树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脚,具有清热解毒之效;具了解,目前只有景迈茶区的特殊环境与百年老茶树才有寄生螃蟹脚,成为景迈茶区另一特色产品。3 u( A9 Q% e, q; _. B! h+ H+ q. z' p & f' ]; [, T. U' _5 @9 u1 A; C 中小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茶菁颜色偏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于各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14.勐库 " k& L4 m0 ^( `( C( n3 N4 \" F茶区位置: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 f5 C6 b: w1 L; j; q 简介: 3 L" \- G ]7 G, W6 l- N临沧的勐库野生古树茶群落,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叶种群落。生长群落地处双江县大雪山中上部,分布面积约12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200-2750米。勐库野生古茶树属于野生型野生茶,在进化形态上,比普洱茶种还原始。该茶树种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可以制茶饮用;由于基因原始,产于高海拔寒冷地区,该茶种特具抗逆性强,抗寒性尤强等特点,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而勐库特有种,是距今300多年前由西双版纳引种至勐库后变种,遂有现今勐库大叶种。以至,勐库种栽培野生茶口感香型与易武茶区类似,因气候地理上的差异,汤质较为刚烈。& n! `* o0 e: | & H% V5 j( \# i/ O大叶种野生茶、特有勐库种特色:叶质肥厚宽大,香型特殊、劲扬,不若六大茶区汤质滑柔;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口感刺激性高。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15.景谷 5 z/ g8 p* w- }. N7 S% ]茶区位置: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市)景谷县。 {' R( L1 s) M$ I) p7 }3 } 简介: ; ~+ v- f7 `" ?, I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胜地”的美称。位于思茅地区中部偏西,总面积7550平方千米。景谷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建制始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景谷属益州郡哀牢地。唐(南诏)时,于永泰元年设威远城,属银生节度(今景东)。清雍正二年(1742年)“改土归流”后设威远厅,属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威远厅改属普洱府。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威远县。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民国三年(1914年)改威远县为景谷县。% _3 G+ p) u3 K- M; s+ S3 | 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253毫米,年平均气温20.2摄氏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8%。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差异性也大。 # A% `* a' Y2 Y$ i3 R$ [& M , ~, R7 B+ q X0 O8 u3 J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13: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16.金竹山千家寨+ d3 J; {% X; K5 U! l 茶区位置: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市)景谷金竹千家寨。 # W4 D$ i2 V8 Y$ }& V; y e; D简介:# M* K h5 g+ o- m' M T 距离景谷县城约两小时车程的一个小村落,原称苦竹山,海拔约2000多米。附近山坡、山谷有多处连片野生古茶林。芽毫明显、肥壮,因制程不够精致,柔茶不足、不成条索, ' `8 a7 f# W6 N! M, B5 V/ {导致香扬质轻。制程也时常发生萎凋过度现象。! M' s5 o3 e7 e; ~3 M( @6 S 4 j; m( k# g7 C8 m$ `9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芽毫显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质薄气弱。近年因制作上的差异,时有柔不成索、发酵度较高,以致微带蜜香、汤色较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10-22 23:25 , Processed in 0.0948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