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您所说~~~~~以上几种降噪系统(包括杜比系统)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对低频噪声的效果那存在着所谓的噪声喘息现象~~我是以实际听感得出的结论~~!
8 g7 X" R& J/ k' n& f8 ~- {9 D9 u o2 I/ {1 Y4 X' M6 S8 H, S. s
欢迎指正:http://www.kazuo.com.cn/forum.ph ... d&tid=229164&extra= 3 J- j( w" f( Y: c4 X# q8 x
" I& ^. b8 N; b; M/ R! K y
. ~' m) T( S& P. a; s+ w
9 |" G# w8 \2 q7 m% a i
近日录音监听输出音质的状态 , 用杜比的和完全不开,在多个机器上对比测试的结论基本一致。. y A! }9 I; P0 L" i0 B' ]4 j3 O
% n6 Z* U( [2 I5 Q% ?
7 W* C0 Z1 I( z2 y% Y! T# M5 l6 E
不开杜比基本可以还原原始输入的音质,区别只在磁带本身的体制级别上。比如一类货二类比较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二类的底噪是比较明显的优势。
( @% M* C7 p5 u5 I6 {; }* R. w4 k8 z: {% R9 f7 e
但是如果打开杜比B,C,S几种状态来录制的时候,中频部分保留的还算可以,甚至于有些时候会觉得圆润一些了,但是高频部分的喘息效应还是很明显的,尤其在监听对比下,不管多高级的机种,绝对是一耳朵就能感受的差异,不可能忽略不计的。) O" J9 I: d; B9 F
4 x4 t5 I+ v. y+ e( C0 i( Y而且在某些泛音丰富的细节上,可以说加了杜比后改变很大,丧失的是那种高频泛音的连贯性,低频因本身人耳不易分辨连续性差异,所以感觉还好能接受。: e, K, e8 j. Q6 B1 u6 l+ t2 A
% x3 \2 D0 G* h f3 v! _8 f$ [那么,在录制的时候的这种高频泛音连续性的缺乏,理论上在回放过程中,打开同样的杜比BCS也应该无法还原吧?
4 c; | J& d) l! m
0 x% X, l' S5 k: E& d4 h这样, 我尝试的录音解决模式基本为,录制本身有杜比的磁带时,打开相应的杜比播放开关,录音时根据原带底噪的情况,酌情考虑考虑是否打开杜比录制。 如果本底噪声比较小的原版带,尽量不使用杜比录音,所以也就是尽量使用本底噪声低的带子来录音,而不使用杜比功能会得到更真实的原始音质。。。。。如果原带底噪就不低了,叠加在新录制的底噪不低的带子上,那整个信噪比指标就会变得很坏了,听的士高可能无所谓,听抒情货交响古典就很头疼了.......如果原带本底噪声无法压低,同时录制带的底噪也达不到二类带的级别,那么开杜比进行录音未尝不是一个折中的方法。。 s2 t& D' G2 d
8 B% l- a1 X& @- V6 c, P4 {7 q& a
但是在录制一些CD或电脑上的无损音频时候,因原始音质的底噪近乎为零,我个人建议还是关闭杜比进行录制,当然前提是选择底噪尽量低的高级一类带或二类带。这样的好处是保留了丰富的高频泛音和不会有喘息不连贯感。。。。0 W" p5 p$ M/ F" `/ a; B
% _% b6 F& ]/ t( G5 Z5 G以上测试机器包括SONY222ESL;555ESJ;雅佳9100等后期机种,没有用早期的只有杜比NR或B类降噪的机器做测试,我想大家也不大会想用那些老古董来做录制机器吧?我一般只是用古董机放音的。。。。。! B" S* S% x5 v `4 u2 p
! x) @. [8 e( t, w, z; p
这些是一点录音感触,欢迎拍砖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