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3 11:55: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13 18:29 编辑 2 g8 J) I1 s: Q5 i3 \  q' X* f
 HAUWAI 发表于 2015-11-12 17:27, T! h0 b5 n9 Y; ~介紹下圖一張曾經名列 Harry Pearson 天碟榜的 Naxos 小提琴錄音 CD。Naxos 是出版平價  CD 並以香港為 ...
- D: G' o/ x/ Y1 y/ @7 ]8 |
 $ I8 ]6 N: |( A4 u# L) H李歐梵教授在11月11日香港明報,評論了呂紹嘉指揮台灣交響樂團在港演奏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的演出,並記述他多年前在芝加哥聽現場 Carlos Kleiber 指揮同一樂曲,是為該樂曲他畢生聽過最好的。可惜,該現場演出沒有錄音,Carlos Kleiber 指其他樂團的則只有錄像出版,並沒有 CD。, n4 K+ K5 M5 S, L, d
 下圖是我收藏該樂曲的兩張 CD, 分別由 Celibidache 和 Karajan 指揮在1991年和 1986年錄音,前者是 1999年荷蘭 Uden 製碟,後者是西德版。
 ' x0 G0 G, c/ Z: p* q" d第一樂章,兩位大師均沒有奏出如李教授所期望的奧地利湖邊微風和午後陽光的輕柔感覺,惟兩者的法國號均沒有過響或爆,效果控制在柔和之內。卡爺的弦樂是一貫的圓滑,氣氛則沉重,DG 的低頻肥和含糊,然而聲音是舒服耐聽的。Celi 的指揮加上慕尼黑音樂廳的錄音音效,各組樂器幼細,音樂的些微變化可欣賞得到,樂器質感及細節分明,空間感和現場感好,低頻潛得低、分量足、收放控制得宜及泛音豐富,惟中高音音頻平衡有些少問題,長聽有些不舒服。總括兩者的第一樂章,沒有甚麼驚喜。+ l+ c4 O9 j+ R; s! L
 第二樂章,卡爺乘著圓滑弦樂的優勢營造出浪漫氣氛,Celi 在這方面則有所不及。, J$ T! s# k; j, a* ?
 第四樂章,卡爺指揮的錄音,樂曲在爆棚的時候,聲音是軟綿綿的,爆不起,又加上低頻肥和模糊。Celi 則在慕尼黑音樂廳錄音擅長表現爆棚場面之下, 做出萬馬奔騰的宏偉氣勢, 當時七十九歲的他棒下的節奏感強,音量對比鮮明,動感十足,爆棚起來銅管尤其鏗鏘,定音鼓、低音鼓、低音大提琴的低頻質和量均佳,不散不亂,爆得很盡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