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加入
楼主: HAUWAI
收起左侧

試音、示範又好聽的 CD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2:0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4-12-25 11:44
# x4 z: H& d0 h+ i$ [試以下圖兩張常用鋼琴試音 CD (都是西德頭版) 比較 Kempff 的,三者同是 DG 製作,DG 是我認為錄音最自然 ...
- L3 O  P1 q" }9 [/ h
在本版面曾分享過 Klemperer 與 Barenboim 合奏的貝多芬合唱幻想曲,該錄音極音效發揮之盡至。 他們合作的另一名盤為莫扎特第二十五鋼琴協奏曲。此曲在 1967年於 倫敦 Abbey Road EMI 錄音棚由 Robert Gooch 錄音 ,當時 Klemperer 八十二歲,Barenboim 二十五歲。
! k* U0 A4 `) C0 |1 W$ J下圖是西德頭版 CD, 近日在亞馬遜買入,約三百港元:
# ^& [) P6 T; f/ H/ Z7 B: l! U
IMAG550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7 15:05: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此 CD 的音效是一貫的 EMI 特色,即厚聲、低頻足、力量重、質感顯現,此 CD 還播得每樣樂器,木管、銅管和弦樂皆音質準確,分隔清楚,音場立體。同碟的 Adagio & Fugue 則在 1956年 Kingsway Hall 錄音,空間感及空氣感均比前者好,惟聲音稍硬些少。
* ]1 N* a% F" x& O" I' BEMI 錄音始於音色欠缺光澤,音質幼細及順滑皆有所不足。
/ q- {& o1 k/ U+ x9 E  m至於演奏, Klemperer 與 Barenboim 的莫扎特,無論樂團與獨奏鋼琴都稍嫌過重,他們的貝多芬則恰到好處。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0:1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3 14:33 编辑 + e5 }* M  R, F5 P) c
HAUWAI 发表于 2014-12-27 15:05
- i( b1 k/ e% l# {9 q! g: k! ~此 CD 的音效是一貫的 EMI 特色,即厚聲、低頻足、力量重、質感顯現,此 CD 還播得每樣樂器,木管、銅管和 ...
3 X) S  p1 k5 v

, R" a* T( f& [有朋友讓我介紹聽有超低頻的鋼琴 CD。我一向所講的超低頻是 50Hz 以下,九呎鋼琴的第一鍵是 27.5Hz, 所以琴曲的和音常有出現超低頻,除此以外,琴腔的共振亦在超低頻範圍。5 ^4 j9 K' Y$ [% O
當音響系統播到超低頻,不單只鋼琴樂曲的基音可完整播出,而且琴腔共振與現場環境反射聲可形造出溫暖豐滿的音色。有低頻的平衡,中和了中高音的刺耳,使整體聲音舒服和諧,而且超低頻更使人感覺有一種被輕撫擁抱的溫暖感。
6 {8 e% u6 o# }. w2 G4 |上文講過,播得到超低頻是不容易的,仍未做到的,努力用心,必有所成。揚聲器方面,我選用低頻聲箱密封式的,正如何鄭二前輩的每聲道兩隻21吋超低單元也是密封式的,因為這樣的音箱,產生的每一下空氣震動都是源自音樂訊號,即所謂真低音。超低頻單只要有分量,質方面應是樂器的聲音,是只會播出聲的音響效果。" l) H. b" T2 _! L  A. h+ u% x
若使用有氣孔(包括迷官式)或無磁震膜單元(假低音)的低音箱,會多了一些不是音樂訊號的低音,彷彿低頻分量多了,其實是樂器原聲的低音。9 z: @$ E" n( F: E
我的揚聲器超低頻單元只在 50Hz 以下發聲,所以當有超低頻出現,用手觸摸那些單元,感覺到震動。若音源沒有超低,那些單元是靜止的。# g7 @4 @! s/ \: W3 E( I9 X( I3 ]) ^
採用密封式低音箱是需要比較大力的功放推動的,所以何鄭二前輩惜工本製作每聲道數十枚膽的功放。我有幸使用以低頻稱霸的有輸出變壓器的 原裝馬蘭士九功放,使我欣賞到超低頻的魅力。( F# w% n7 M* s  o3 ~
第一張是 Claudio Arrau 彈的 貝多芬第十三奏鳴曲,1984年錄音,下圖是 Philips 西德版。
, H8 H4 y; W: L$ [& b第一樂章行板,超低頻是一浸一浸輕輕滲化出來,有如煙霧,聽者會感覺到一個若隱若現的境界。
, c" N1 t( Q3 \) P9 N, ^& ]
IMAG559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3 10:14
7 C2 g- T9 A' P( }; v" E5 t, i有朋友讓我介紹聽有超低頻的鋼琴 CD。我一向所講的超低頻是 50Hz 以下,九呎鋼琴的第一鍵是 27.5Hz ...
1 s) E" \& {4 m# T4 m/ O
更正:
$ C! _" Z" X% i2 [4 P, V下圖才是第十三奏鳴曲 CD
IMAG5599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9:57: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3 20:22 编辑 4 j3 T& A* t6 S0 i
HAUWAI 发表于 2015-1-3 14:19
, E/ A) F! ]. k' [7 b更正:
# \* r' M6 @/ G2 `& ^1 T下圖才是第十三奏鳴曲 CD

1 ^/ b/ m" ~6 L" J6 T4 o2 hTest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0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3 20:21 编辑
9 r8 z0 B0 H* Z) i6 I
HAUWAI 发表于 2015-1-3 14:19- I% f. X2 a; T9 M6 ?
更正:
* u$ [" [0 ~# ~# I6 u6 c下圖才是第十三奏鳴曲 CD

5 |" Z- L$ C' e& V6 S+ |( r% Y* k* g  x, @# N
Test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1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4 10:55 编辑 ' N& n( R2 e/ ]7 p) r2 o$ E) i8 S: j7 @
HAUWAI 发表于 2015-1-3 14:193 C5 y2 i: G+ v
更正:8 a- n* ?: d( V1 H: v0 g1 {! L
下圖才是第十三奏鳴曲 CD

$ ~5 ~( V8 _4 v0 j% u1 x0 E- {- R$ i- j) M" i
第二張是 Claudio Arrau 彈的 貝多芬第四奏鳴曲,1985年錄音,對上第二張圖片是其 Philips 西德版。9 k- ?* z* b6 @* y$ f% x8 B
選聽超低頻多的第三樂章快板。這碟的超低頻比較明刀明槍,基音頗多超低頻出現,需知九呎琴的第一至十一鍵皆在 50Hz 以下,即是說貝多芬編的和音採用很低音的鍵。因此超低頻分量比上一張碟多。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0:2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3 20:27 编辑
2 K7 C4 `, B4 x2 a0 Z
HAUWAI 发表于 2015-1-3 20:12
+ _1 h( a+ }# @8 m! A3 R第二張是 Claudio Arrau 彈的 貝多芬第四奏鳴曲,1985年錄音,下圖是 Philips 西德版。4 Q2 q+ r$ ?; X# c5 {% R( b
選聽超低頻 ...
4 t/ o7 M0 y$ k

5 T# |0 w; H% N' E+ B$ P# _Test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11:4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3 20:12& A: ?$ z' k) S, p" K- v4 G3 B" R
第二張是 Claudio Arrau 彈的 貝多芬第四奏鳴曲,1985年錄音,對上第二張圖片是其 Philips 西德版 ...
# N+ Z% y3 ^. D( ?7 i% Z
上述 CD 的 Arrau 的彈奏比較溫柔斯文。Philips 的鋼琴錄音是經過調校,音色厚暖豐滿,有其悅耳舒服的特點,高頻少一點,稍欠光輝鏗鏘,不知這是否 Philips 錄音不入 HP 天碟榜的原因。! f1 W' J4 c( {7 d
第三張介紹的是 Emil Gilels 彈的 貝多芬英雄變奏曲 op 35,他的演奏比較陽剛氣,動態、力感對比大。DG 的錄音是我認為比較自然的,它沒有Philips 的偏向陰柔厚暖,也沒有EMI 的誇張衝擊力、低頻和厚聲、質感,也沒有 Decca 般誇張深濶音場、空氣感、爆棚場面。
2 z- T: C! Q2 a7 c" @此 CD 是1980 年錄音,下圖是 DG 西德版。該曲的第九、十一、十三和十五變奏,盡顯超低頻的分量和震撼力 ,及 Gilels 的俄式狂風掃落葉。
IMAG5600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20:3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9 21:21 编辑 ' M, H9 x$ o3 o& j" ?, H
HAUWAI 发表于 2015-1-4 11:49
1 A" F+ u* B. V6 n6 x' ~, T上述 CD 的 Arrau 的彈奏比較溫柔斯文。Philips 的鋼琴錄音是經過調校,音色厚暖豐滿,有其悅耳舒服的特 ...

9 W. w$ D; {, s3 w" W
9 S+ i$ i4 c( K第四張介紹的是 Arturo Michelangeli  彈的蕭邦諧謔曲 op 31。在九十年代初,買了德國銀圈版 CD,覺得 Michelangeli 的演譯及音色均好。至到 1996年,開始使用大型揚聲器,低頻下限規格為 25Hz +/-1dB 及 20Hz -3dB,便感受這 CD 的鋼琴超低頻,是往地板向下潛的,充滿力感,然後向周圍散發開去,滿室轟鳴。發覺到要有超低頻,才聽得到整台鋼琴的琴鍵基音全頻及踏瓣餘震和琴腔共振,提升到另一個音響世界。) ^/ O$ B& _6 n' {6 U
該 CD 亦考驗到用了十年的 Barco EMT 981 CD 機,超低頻分量不足,唯有放棄,十多年前轉用了 24bit CD 機。
: b& ~* K! K: j/ S# M4 C用該 CD 作試音碟二十年了,每有朋友到我家聆聽,必播該 CD, 示範音響系統的鋼琴超低頻和震撼力,朋友每每讚嘆或受到沖擊。) n5 J* e& s% v+ j$ e
直至近年陸續補購早版 CD, 買了該碟的頭版(西德 Polygram 製),不貴,約二百多港元。初聽的時候,不大分辨到兩者的異同。反覆聽後,始發覺頭版的高頻、空氣感、細節及聲尾稍微多些,聲音鬆化一些,亦由於此,德國銀圈版似乎低頻分量多一些和聲音結實一些,其實是高頻資料少了至真。
IMAG5601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21:0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9 20:38# E) L( R4 K  \8 y
第四張介紹的是 Arturo Michelangeli  彈的蕭邦諧謔曲 op 31。在九十年代初,買了德國銀圈版 CD,覺得 Mi ...

% z) M, U& p: B% r最後,第五張是貝多芬合唱幻想曲,獨奏鋼琴部分由 Daniel Barenboim 彈奏,上文介紹過了。下圖是 EMI 西德版:
IMAG5602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21:0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9 21:033 k( e( N& _, I' P  x5 Y
最後,第五張是貝多芬合唱幻想曲,獨奏鋼琴部分由 Daniel Barenboim 彈奏,上文介紹過了。下圖是 EMI 西 ...
( B0 M' l$ {1 J  g% j& w
上文在 2014-11-15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8:2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9 21:06& A% N- g3 d7 T6 p2 i; u
上文在 2014-11-15日

) p! B$ U5 z3 t- S5 j# k3 `# J德國作曲家華格納除了筆者在另版介紹的指環外,很多人認為他最偉大的樂劇是 Tristan and Isolde。該劇長四個多小時,劇情比較簡單,是一男一女的愛情故事,受盡挫折,惜終悲劇收場。劇情比指環較平易近人。全劇雖長四小時, 劇中音樂旋律優美, 無甚冷場,不覺間便很快聽完。% {1 f' f- [  k# r2 x+ J
男高音、女高音主角有長篇幅的獨唱,足夠時間發揮和表演,樂迷、聽者可過足癮。唱男中音的 Kurwenal 角色亦有足夠表演機會。雖然是哀艷愛情故事,男女主角以悲壯、激情的腔調唱出,即所謂英雄女高音和英雄男高音,力量雄偉,是華格納作品的特色。猶像指環的風格,作曲家用很多低頻樂器於該劇,不單只襯托出雄壯的氣氛,還給音響發燒友過足爆機癮。
0 J+ P8 \; e/ D3 F" O, k; ]/ k唱英雄女高音的,當以 Kirsten Flagstad 的錄音為最佳。她與指揮 Furtwangler 在 1952年在 EMI 監製 Walter Legge 的力邀下合作,在倫敦 Kingsway Hall 灌錄了該劇。+ L! T; K* ?& j/ I- i/ u0 }1 V, u. _
Flagstad 雖年屆五十七,寶刀未老 ,音色厚潤、力量雄偉、劇末的獨唱感情淒厲,劇力迫人。唱男中音是當時年輕的27歲 Fischer-Dieskau ,峰芒畢露。
% P1 r" b0 n! \: A# m0 c雖然是單聲道錄音,音色比很多身歷聲錄音還要好。經過了六十年的挑戰,迄今仍然被認為是該劇的最佳版本,EMI 在 CD 面世初期,便發行了該劇的 CD 版本,可謂是該公司重頭戲之一。下圖是西德版四碟套裝:
IMAG5668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0:4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15 20:41 编辑 1 p6 G( }0 |* q: w$ A
HAUWAI 发表于 2015-1-14 18:29
  X3 I6 U0 x: z德國作曲家華格納除了筆者在另版介紹的指環外,很多人認為他最偉大的樂劇是 Tristan and Isolde。該劇長 ...
* \$ v7 p- T% a3 F5 }7 S8 X2 c

* c) B2 X$ x# ?" M5 QTristan and Isolde 的身歷聲錄音以 Karajan EMI 的為最佳,該錄音製作於1971年12月至1972午1月,前後共用了九天,如此慢工嚴謹地製作,水平當然有一定保証。果然,成品是演錄俱佳的上品。2 F9 L5 {9 q5 q* R: `' x: b
歌劇的錄音棚錄音,不是現場演出的錄音,動用的人力、物力龐大,除了指揮和樂團,還要聲樂演唱家、合唱團,而且時間長度是交響樂的幾倍。唱片公司投入成本高,因此必認真製作,務求造出高水準產品,以確保回本。事實上,歌劇的演錄質素平均比交響曲或協奏曲高,所以不聽歌劇是玩音響、聽音樂發燒友的一大損失。
+ Q5 _( b5 C9 [% j) e" P* S/ ~不用害怕外文歌詞,網上常有中文故事大綱和歌詞下載。即使不留心歌詞,把人聲當作其中一種樂器,可聽性是很高的,可意會甚至明白內容。試想想,當你聽流行曲或鄧麗君,又有百分之幾的時間留意歌詞每一個字呢!* o4 k' @5 l8 u! D# x2 O( t
在上述錄音唱 Isolde 的 Dernesch,名氣雖不及 Flagstad 和 Nilsson, 但是她在此錄音演出的水平迫近兩位英雄女高音天后。柏林管弦樂團在 Karajan 棒下發揮出色,加上身歷聲音效,我覺得樂器部分是稍勝 Furwangler + Philharmonia 的。特別是弦樂低頻的洶湧廹力,更加強了劇力和氣勢。唱 Kurwenal 的男中音 Peter Schreier,後來亦有錄舒伯特冬之旅並與 Fischer-Dieskau 齊名的,我覺得前者在此錄音的演出勝過後者呢!
# ?+ ]  @" i1 \  O* F/ t下圖是原價12,000日元的日本本土版,東芝製碟,紅字,據附冊內容,是1988年初的頭版。此套 CD 有西德版,據說不及前者,我則沒聽過。
1 e; ]' G' B; n0 ]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0:5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UWAI 发表于 2015-1-14 20:452 t  Y1 g1 B8 i7 e
Tristan and Isolde 的身歷聲錄音以 Karajan EMI 的為最佳,該錄音製作於1971年12月至1972午1 ...

$ h% s$ m( h. I9 l' b圖片
IMAG5673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1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UWAI 于 2015-1-22 08:01 编辑 / i0 G- o8 A" u7 c# C, \: X
HAUWAI 发表于 2015-1-14 20:56
8 F7 h" O# c1 X6 ^圖片

8 z. n  R. t9 E0 E* P/ ~, P; Y
7 Z' n4 J/ k* v% N6 i6 r1 i- @( w歌劇 Lulu, 女主角 Lulu 風流成性,狂蜂浪蝶成群,男女關係多重兼複雜,因此劇中樂曲充滿沖動和激情,人聲及樂器爆棚樂段很多,讓音響器材發揮的機會多得很。
2 W3 J  [- ]; d0 o該劇作曲者是奧地利人 Alban Berg, 寫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劇三幕,他寫了前二幕及第三幕的鋼琴稿便去世了。後來,有另一劇作家給它的第三幕譜上管弦樂,算是完整了三幕全劇。可是 Berg 家人堅持只許演出原作二幕劇。, e( r6 Z! ~$ {( Z& n' q5 c: h% G' @
剛在亞馬遜購入以 Dohnanyi 指揮維也納管弦樂團在 1976年由 Kenneth Wilkinson 錄音的 Decca 2CD 德國銀圈頭版,百多港元,CD 版在1991年首發:
IMAG5733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开盘机音响技术网 ( 桂ICP备20003207号-1  公安部备 45010302002201 客服:18077773618

GMT+8, 2025-4-30 15:48 , Processed in 0.0989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